2019年4月23日 星期二

传媒频道: 中国电影70年:以传承激发奋进

传媒频道
传媒新闻 
中国电影70年:以传承激发奋进
Apr 24th 2019, 00:00, by 郝天韵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电影主题论坛

  35毫米电影放映机

  北京民族电影展

  中外影人齐聚一堂

  编者按 心怀家国情,共享光影梦。4月20日晚,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踏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节点,本次北京国际电影节以"家·国"为主题,继续秉持"共享资源,共赢未来"的办节宗旨,推进中外影人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在8天时间里,举办了300余项活动,项项精彩,场场生动。

  本期《广电周刊》05、08版,为读者带来此次电影盛会的具体报道。

  从《白毛女》《早春二月》《小花》《城南旧事》,到《霸王别姬》《红高粱》《红海行动》《战狼2》《流浪地球》……70年来,中国电影的崛起,成功改写了世界电影的格局。2018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达到609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和世界电影生产大国。如今,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节点上,怎样用电影艺术书写新时代史诗,助力中国电影从大国向强国迈进,是中国影人正在思考的奋进方向。

  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光影七十年 奋进新时代"电影主题论坛上,电影评论家、教育家与一线创作者一道,共同回顾70年来中国电影走过的光影之路,以传承激发奋进,探讨推动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薪火相传:

  这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虽然国土满目疮痍,但人民的精神热情空前高涨,诞生了中国电影艺术之桥,首部在美国上映的中国彩色艺术片,让世界感受到上世纪50年代特有的蓬勃面貌。

  进入了上世纪60年代,《小兵张嘎》《大闹天宫》等电影无不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到了70年代,一部《小花》震动了中国影坛,随之出现了一系列影片,创新了中国电影的创作面貌。在那个中国国门逐渐打开、放眼世界的时代,重新燃起了大众对电影的热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电影工作者因不断开创新的艺术风格而广受好评——以谢晋为代表的第三代导演,开创了新的历史风格;以吴天明、谢飞为代表的第四代导演,其作品细腻而富有诗意。

  回顾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电影创作,第四代导演代表谢飞难掩自豪之情:"那是新时期中国电影最辉煌的时期。80年代,每年有290亿人次进电影院,90年代初有50亿到60亿人次,那时候真的是电影大国。"

  在艺术层面,当时的中国电影也达到了一个高峰。谢飞说:"同一年,在国际三大电影节获奖的都是华语电影,这简直是空前绝后。中国电影艺术在1992年、1993年已经走向世界了。"谈及中国电影产业近期的发展,谢飞认为,近十几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票房成绩上,而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还有较长的路。

  此后,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创作了《霸王别姬》《红高粱》《孩子王》等影片,以强烈的探索精神展现历史和现实。后续出现的第六代导演以及新生代导演,分别从自身的人生经历出发,表达了对历史、社会、人生的多角度透视,呈现了多样的电影形态和美学风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创作活力持续迸发,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呈现了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变化和机会"是新生代导演代表宁浩对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最大感受:"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开始用市场化的方式拍电影。技术上也有了很大进步,拍《疯狂的石头》的时候,已经是用数字机拍,大大降低了行业的准入门槛。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写故事,就可以拍出来,这是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

  对于导演郭帆来说,从2014年的《同桌的你》到今年春节档上映的《流浪地球》,郭帆赶上中国电影最繁荣的时代。对他而言,最大的心愿是"做跟电影工业有关的东西"。

  一代代导演薪火相传,不断拓展电影表现力,不断创新电影语言,推动中国电影一步步往前发展,也给一代代观众留下宝贵的青春记忆和时代印记。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电影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迅速向世界展示出中国电影独特的文化内涵。

  立足现实:

  变革时代拥有创作土壤

  "现实主义作品创作一直贯穿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当中。"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看来,变革的时代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土壤。"现实主义作品并不等同于现实题材作品,后者的表达可能是非现实主义的精神,可能是虚假的、空洞的现实,而现实主义作品不仅是在表达现实主义精神,还会用向现实逼近的方式表现现实。"

  "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电影创作,实际上是在现实主义创作的基础上,把人物的命运放在了大时代、大背景下,去反复琢磨和表达,它所折射的东西可能给我们的父辈,给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以很多的思考。"电影教育家、北京电影学院原院长张会军补充说。

  近年涌现出的如《我不是药神》《找到你》《江湖儿女》《地久天长》等现实主义作品,都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对此尹鸿认为,这类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手段和方法,体现了非常强烈的、自觉的现实主义精神,可以被称为"积极现实主义作品"。他认为,这类电影不仅表现了主流价值,还得到了主流市场认可,这些影片让观众看到了生活的现状,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未来,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的意义。他希望,构建更好的舆论环境和产业环境,让这类影片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我们现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讲好一个故事,还有对当下社会更形而上的思考和总结。"尹鸿谈道,这些主流的现实主义作品里,都是先遇到困境,但最终解决了问题,"它是让人向上、向善、向美、向前的,因此能够带给人们一种推动性的力量,满足大众的正义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谢飞表示,中国电影的发展壮大得益于改革的持续,不光是创作理念和手法的革新,更重要的是投资、营销、发行等多方面的产业化改革,"我们这70年,特别是这40年,在艺术创作方面有很多经验要总结,但是我觉得市场管理和市场发展方面的经验是更重要的。电影是个产业,是种商品,电影产业要发展需要多方面共同进步"。

  守正创新:

  推进从电影大国走向强国

  伴随着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步伐,中国电影也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70年间,中国电影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时代的进步与变迁,以及每一个中国电影人的青春记忆。

  "新中国电影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电影市场发行体系,由此让全国观众都看到了中国电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说,"而在新时代,中国电影最大的主题,就是要走向电影强国。"

  饶曙光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推进中国电影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同时推进电影的供给侧改革,目前文艺电影,以及一些农村题材电影、少数民族电影、戏曲电影、儿童电影等在市场上处于弱势状态,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来保障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都能够各得其所,有效对接自己的目标观众群体,实现其良性发展,"由此,中国电影的发展才是更加健康和更加可持续的"。此外,还要拥抱高科技,实现融合发展,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力。

  要实现中国电影从大国到强国的转变这一目标,既要守正,也要创新。饶曙光认为,守正是要坚持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包括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促进优秀文化传统的现代化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同时通过创新来实现守正,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开创更大空间。

  专家们一致表示,为实现中国从电影大国到强国的转变,中国电影人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和贡献。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