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6日 星期二

传媒频道: 《紫蓬山》:一座山与一群人的故事

传媒频道
传媒新闻 
《紫蓬山》:一座山与一群人的故事
Apr 17th 2019, 00:00, by 人民网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紫蓬山,这一位于安徽省会合肥市西郊、由一座座不高的山峰组成的连绵山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合肥地区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摇篮般的作用,在台海关系中有着独特的意义。近日,由安徽广播电视台制作播出的5集人文纪录片《紫蓬山》,以宏阔深远的视野,把紫蓬山放在了历史流变、文化传承、民族情感、自然资源的意义之网上进行了全面审视,凸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展示了科学发展理念的践行效果。

  纪录片《紫蓬山》最鲜明的特点是其以小见大、个体切入的创作手法。片子的第一集《出山》朴实悠然地讲述了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李鸿章、刘铭传和其他淮军领袖的人物事迹。纪录片通过专家学者的讲述、历史文献的印证、历史遗迹和现实环境的实拍影像的追溯、情景再现手法对事件链条的补缀,完成了对这些出自紫蓬山的历史人物年少时的苦难、坚韧、励志、奋发等经历与精神的刻画,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和爱家孝亲重学的传统文化。同时,纪录片也通过他们巧妙托出了安徽这片区域,以及江淮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彰显了区域文化自信。

  《紫蓬山》用故事化、情感化叙事深入人心,用完美的声画语言、到位有力的细节和平行蒙太奇实现有条不紊的叙事。不同的人物故事与情感细节集点成束,历史名人,普通护林员,80后、90后追梦人等多条人物线分解合进。例如,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2011年归葬故园,刘铭传墓园的推镜头、墓园前高诵悼词的画外音、悼词揭示的刘铭传的事迹及抵御外侮的誓言、墓园周围的山水空镜头,声画完美配合,真实而写意,令人怆然而奋发。普通赴台人士郭逸民携儿孙返回紫蓬山居住并兴办生态农庄,郭逸民的孙子在故园娶妻定居。郭逸民在孙子婚礼上泪流满面的特写镜头、在家乡山水间的缓缓行走与驻观、与故园景物形成了情感的深层呼应,这些有力细节的皴染深深打动人心。普通护林员梁军父子两代护林,退伍返乡的他每日行走检护山林,绿色发旧的迷彩服,在重重叠叠的山林间、在蜿蜒的山间小道上逐渐远去,这种固定拍摄的大景别背影镜头将他的坚守刻画得韵味深沉。还有对80后、90后的爱鸟人士、年轻的皮划艇运动员、跑团成员等家国情的书写也细致入微,化入生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生态资源,为家乡和祖国争光。

  《紫蓬山》的创作视野开阔,展现的"紫蓬山文化"深厚多元、与时俱进。紫蓬山是包容的,太平军主将袁宏谟兵败出家紫蓬山的西庐寺,为了收容无所依托的士兵,他求得昔日对手、同乡的淮军将领支持以扩建寺院,而诸位淮军将领也慨然相助。紫蓬山的文化是传统而又现代的,淮军将领投笔从戎,但始终不忘文脉传承。刘铭传在台湾大力发展文化,对台湾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迄今台湾有多所大中小学以"铭传"为名。回到家乡,诸位淮军将领共同出资捐地选址,办起了"肥西书院",李鸿章为此题写的匾额"聚星堂"现在挂在合肥市肥西县聚星小学。淮军将领对后代的教育也成果斐然,民国最后的闺秀、产生世界影响的合肥张氏四姐妹,就是淮军第二号人物张树声的曾孙女,而张树声的曾孙、张氏四姐妹的堂弟张璋则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如今,紫蓬山下的合肥儿女崇尚自然,将传统文化的厚重深沉与创新城市生态发展的青春时尚完美结合。

  纪录片是文艺作品、影视艺术作品中的高端品种,但高端不能高冷。纪录片应该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三位一体,应该做到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完美结合,当然这需要创作者用心用情用功,不断奋斗、不断提高。纪录片《紫蓬山》实现了这样的结合,它深沉的思想蕴涵、文化内涵,它所揭示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文化传承,它美轮美奂的景物镜头与恰切的人物动作镜头,它配合画面、风格自然转换的音乐语言,它朴实深沉、引人深思的解说,都让人回味不绝。

   (作者:马梅,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