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儿童节目看似简单,实则门道甚多。作为在国家电视台这一平台上播出的少儿节目,既不能一味"嬉笑打闹",只考虑娱乐功能;也不能一直"站着端着""曲高和寡",只注重教化和宣传。
要做好一件事,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热爱,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点至为关键;一是专注,喜欢是前提,专注是成功的保障。
节目和家长、老师一样,要扮演好鼓励、引领和启迪的角色。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家长和社会给予他们何种教育和理念,他们也就会"照猫画虎"般地呈现出来。
做少儿节目的人在懂电视的同时,还应该懂儿童心理学、儿童行为学。只有了解孩子,走近孩子,才能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在设计节目时让他们觉得舒服,愿意接受。
孙燕从1999年进入当时中央电视台青少节目中心《第二起跑线》栏目担任编导,到现在担任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快乐大巴》制片人,从事少儿电视节目制作已经整整20年,是该领域一名年轻的"老"同志。
《快乐大巴》是一档大型少儿益智类栏目,每周五黄金时段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深受孩子和家长喜爱,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儿童节目看似简单,实则门道甚多。作为在国家电视台这一平台上播出的少儿节目,既不能一味"嬉笑打闹",只考虑娱乐功能;也不能一直"站着端着""曲高和寡",只注重教化和宣传。如何平衡好这两者的关系,如何能在当下新媒体猛烈冲击的市场环境下"杀出"一片天地,赢得孩子和家长的"欢心",这其中有哪些窍门和规律?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我和孙燕展开了一场关于"孩子、电视、教育"的对话。随着采访的深入,也让我看到一颗喜欢孩子、热爱电视,同时又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赤子之心"。
热爱和专注是成功的前提和保障
记者:作为一名资深电视人,当初是什么原因让你选择做少儿节目?
孙燕:与少儿节目结缘,其实缘于我小时候的经历。我从小学开始便是青岛市新闻小记者协会的副会长,小时候也受过一些播音主持方面的训练,在青岛电视台和青岛广播电台当过多年小主持人,因为中学到北京来采访过两次,首都发达的媒体生态、浓厚的文化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北京的高校。很幸运的是,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中央电视台《第二起跑线》栏目组工作。这个栏目之前一直伴随着我们这代人的成长,可以说是当时中学生必看的一档节目,能进入这个栏目组倍感亲切。从此,我也就踏入了少儿电视节目制作这一领域。
我一直觉得我很幸运。为什么呢,因为能将自己的爱好与职业相结合,这是件很幸福的事。只有热爱,才有前进的动力和激情;只有热爱,才会费尽心思去琢磨它、钻研它。我一直很享受制作节目时那种创作状态,即便是做一些大型晚会,比如"六一"儿童节晚会、机器人大赛等,一连几个月奋战在一线,虽然很辛苦但也不会觉得累。
记者:在这么多年做少儿节目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件事情让你印象深刻?
孙燕:我还记得参加工作第二年,我偶然发现的选题且第一次独立制作的专题片《评奖之后》就得到了全国少儿电视节目"金童奖"一等奖,这个奖项是国家少儿电视节目的最高奖。其实这部专题片的拍摄过程很艰辛,因为是第一次独立拍摄,我是在几位台里老师的支持下跌跌撞撞地完成的。后期剪辑的时候,还记得我是头天下午1:30进的机房,直到第二天早上7:00才出来。我就一直待在机房里剪片子,不吃不喝,而那天还是我的生日。因为专题片的剪辑和我日常制作的演播室节目有很大差别,我几乎是从零开始。我至今还记得,当我走出机房的那一刻,呼吸着早上清新的空气,仰望着清晨初升的太阳,身上虽然疲累,但内心却无比兴奋,非常满足。
现在再回头看那部专题片已非常稚嫩,但当时能得奖,得到领导和同事的鼓励和肯定,给了我强大的自信。所以,我一直跟我儿子说,要做好一件事,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热爱,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点至为关键;一是专注,喜欢是前提,专注是成功的保障。
记者:你曾经参与过著名中学生栏目《第二起跑线》的制作,也连续9次担任"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导演,6次担任央视"六一"晚会的导演。你觉得青年、少年、幼儿这三类节目的创作有何异同?电视少儿节目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在制作上有哪些特性?
孙燕:这三者完全不一样,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受众,不能仅仅是迎合,还应该引领他们,和家长、老师一样,扮演好鼓励、引领和启迪的角色。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家长和社会给予他们何种教育和理念,他们也就会"照猫画虎"般地呈现出来。
我刚踏上电视工作岗位时,制作的是一档中学生节目《第二起跑线》。我们走进了几十所中学,去寻找有天赋并且热爱电视制作的中学生,将他们以"小记者"的身份吸纳到节目中,同我们一起制作节目。作为电视台的导演,我们一边珍惜并留住孩子们的这份好奇心,一边从他们的问题和参与中发现价值,引导他们加以观察和思考,并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提问和策划选题,帮助他们请来一批如周杰伦、申雪、赵宏博等学生们的偶像和文体明星到节目现场。这一段经历,对这些中学生的未来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些小记者中,大学时多半选择了新闻、传媒、导演等相关专业。如今,他们中很多人从事与媒体相关的行业,有的甚至成为电视导演、配音领域的"大腕"。
"一个伟大杰出人物往往不是被教化而问世,而是被灵感基因所引导而出现。"少儿电视制作者应该成为青少年的"伙伴和引领者",我认为这是少儿节目制作与成年人节目制作的最大不同。
圆梦过程本身也是播撒梦想种子的过程
记者:《快乐大巴》创办的初衷是什么?从2008年创办至今,已走过了10年,一直在少儿频道的收视榜上名列前茅,是什么原因让它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且越来越好?有哪些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孙燕:《快乐大巴》自2008年创办以来,一直坚持着不脱离孩子和家长,能让最普通和最平凡的孩子走进《快乐大巴》,走上屏幕。我们选择的不一定都是才艺顶尖的孩子,而是有特色的,比如嘴皮子很溜、能说会道的;喜欢考古、热爱恐龙的;有爱心、饲养小动物的;从小受传统文化熏陶能背很多古文的孩子等等。我们的定位准确,就是一档面对所有平凡孩子的益智类节目,既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记得创办之初,我们还跟一些幼儿园沟通,在专门研究"幼儿游戏大全"的基础上,对幼儿游戏进行了"服道化"的改良,主持人带着孩子们一起玩,录制效果很好。
我们坚持"亲子陪伴"的理念,所设计的游戏、互动,从早期的电话连线到现在的新媒体视频连线,尽管手段有变化,但不变的都是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参与。
我们还注重公益性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我们会以古诗为载体,将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纳入节目;我们会在节目中设立"圆梦"环节,帮助孩子们实现他们的梦想,希望通过每一个小小梦想的实现,汇聚成一个人人生中的大梦想。
我一直认为,做少儿节目的人在懂电视的同时,还应该是个儿童专家,应该懂儿童心理学、儿童行为学。只有了解孩子,走近孩子,才能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在设计节目时让他们觉得舒服,愿意接受。做少儿节目应该更有责任心,孩子是一张白纸,创作者应该把电视机前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娃,在创作时先问问自己,"我的孩子会不会喜欢看","我会不会让我的孩子看"。
记者:为什么《快乐大巴》会将艺术性、公益性和互动性作为重点来凸显?在这方面有没有让你感触良多的人或事?
孙燕:《快乐大巴》尊重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梦想,用短片记录孩子们圆梦过程的同时,也努力兑现他们的愿望。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获益的不仅是一个孩子,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人。我们曾帮助小嘉宾为偏远山区的孩子捐赠书包和文具;帮助留守儿童所在的太阳村的儿童村重修大门;为云南山区的学校捐建了小图书馆。还有小嘉宾曾在聋儿康复中心做公益,他的梦想是替中心的孩子们建一个舞蹈学习教室,节目组的道具师便前去测量、装修……或大或小的梦想中包含着孩子们一颗颗爱心。节目为孩子圆梦的过程,本身也为更多孩子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我们希望通过圆梦,能让孩子在追逐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多一分坚定与勇气。比如节目中的黄千益小朋友热爱曲艺,他的梦想是见到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在节目组的帮助下,他拜访了自己的偶像并得到了老师的鼓励与指点。节目组还带着王亭玉小朋友拜访男中音歌唱家佟铁鑫……诸如此类的"圆梦",给孩子追求艺术的梦想带来激励和鼓舞。
记者:寓教于乐尤其对于少儿节目而言,是个很高的要求,在制作中有时很难拿捏好娱乐和教育功能的度,但《快乐大巴》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你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孙燕: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于做少儿节目的人,要时刻绷紧这根弦,有责任心,懂孩子,创作好的精神产品陪伴他们成长。我们在节目中运用"听古诗故事,猜古诗"的表现形式,设计了"学吧"环节,由小朋友描绘古诗故事,由小选手来猜,最后由主持人带领孩子们诵读,感受古诗的音律,体会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我们选择的古诗都是孩子们耳熟能详或者具有广泛知名度的诗句。为保证节目内容深入浅出,我们会在不曲解原意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将一首首名诗演绎成浅显易懂的故事,再经由孩子们的口中说出,最后又引导孩子们竞猜。这样的选择、改编,确保了古诗"从孩子们中来,又回到孩子们中去",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讲故事的方式传播诗词文化。
从关爱孩子的角度出发生产精神产品
记者:现在有很多"亲子"节目、少儿真人秀节目,由此产生了很多小童星、小名人,有人赞成应该让小朋友多上电视,可以锻炼胆量,增加社会阅历,但也有人反对,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孙燕:《快乐大巴》的确成就了很多孩子,有很多小明星愿意参加我们的节目,但他们都不是以小明星的身份参与,参加我们节目表演的孩子没有出场费。其实所谓"明星""名人"的概念都是大人和外界赋予他们的。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愿意参加《快乐大巴》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才华,还为了来"抢"玩具,体验真正属于他们的童年快乐。我们看重的是表演一定要有童真、有童趣,不能成人化、舞台化。我们的排练编导会事先将他们身上的社会气和所谓的"专业化表演"全都去掉,呈现在舞台上的就是一个干干净净、充满纯真的儿童表演。
记者:作为一位少儿节目制作人,同时也是一位母亲,你有哪些教育经验可以跟家长们分享和交流?你觉得如何才能培养出在才艺、学业、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
孙燕:我的儿子是名初中生,我和他之间的关系既是家长又是伙伴。我很欣慰的是他很有爱心,有礼貌,乐于助人。他二胡10级,酷爱足球,成绩优秀,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因为节目制作的原因,我也见到过很多优秀的孩子。细想一下,我觉得教育好孩子,家长要做到引导、坚持和陪伴。因为我是个足球迷,从小爸爸就带我看球赛。2014年世界杯的时候,我儿子跟着我一起观看了德国对巴西的那场经典比赛后,从此也痴迷上了足球。从小学到初中,他一直坚持足球训练,从未影响学习,反而学习效率更高了。现在很多家长不愿意孩子参加体育锻炼,认为会耽误学习,其实这是很片面的想法。孩子一定要有至少一项他喜欢的体育运动,且能长期坚持。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也能更好地磨炼意志和性格。
他还随少儿频道小记者团参加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特别活动,走进山西抗日根据地,寻找抗日英雄的足迹。回来以后,他对抗日战争那段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也能感受到他被激发出的强烈爱国心。由此我想,学校也好,媒体也罢,要让孩子爱国、爱传统文化,就应该多创造类似的实践机会,这比单纯的教科书学习更生动、更鲜活。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不仅是少儿电视节目工作者,所有的媒体人都应对孩子有责任心,在生产精神产品的时候,多从关爱孩子的角度出发,引导他们向善、向上。
记者:你理想中的少儿节目是什么样的?现在的《快乐大巴》是你理想中的节目样态吗?对于节目今后的发展,你有何规划与预期?
孙燕:我理想中的少儿节目,首先,从技术手段来说,要不断地去主动适应新时代技术手段的变化。《快乐大巴》创办的这10年间出生的孩子都是在电子产品的陪伴下长大的,网络、机器人、人机对话、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都是他们认知世界的手段。高科技、新媒体并不可怕,也不完全是传统媒体的替代者,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新技术手段来丰富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
其次,《快乐大巴》应该是整个家庭都能从中获益的"全家欢"节目。我认为未来的少儿电视节目应该是成人观众在儿童的陪伴下收看。我们以往的少儿节目通常会站在成人或家长的角度制作,而理想的节目样态应该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语言、表达方式、生活习惯和他们喜欢的科技手段来呈现。如果能在观看时,由孩子给家长解释节目内容,孩子和家长通过节目增进交流和沟通,全家其乐融融,这该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责编/张晓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