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8日 星期一

传媒频道: 新媒体时代公民新闻传播发展探究

传媒频道
传媒新闻 
新媒体时代公民新闻传播发展探究
Apr 9th 2019, 00:00, by 王 雁

摘要:为研究在新媒体时代新技术基础之上公民新闻所展现的机遇和挑战,采用文本研究与用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对"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兴新闻终端活跃用户的随机采访下,剖析其新闻在理性生产、流通的各关键环节之后,研究认为,新媒体时代公民新闻亟待拓展为以下几个方面:新闻时效性和传播范围扩张的空前"加速",赋予了新闻时效性以更深层次的含义;彻底颠覆既有的媒介生态,其影响已从广电媒体扩展到了网络媒体;新媒体公民新闻范畴中,"用户"的观念取代了传统的"记者"、"编辑"和"受众";而同时,公共媒体与公民新闻的边界更加速消融。当下的新媒体技术革新的不仅仅是公民新闻的生产传播流程,更深远的影响是基于新媒体技术特点和公民新闻的拓展领域,而催生出新形态的、典型的新闻媒体。

关键词:新媒体;公民新闻;媒介生态;传播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3-0000-03

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媒体新闻聚合终端,成为了这个新媒体时代典型的新闻媒介代表,在其"推荐引擎"和人性化"算法"技术基础上,实时公民新闻不仅获取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也同时获得了更大的资本青睐,事实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发布、推送和信息整合的新闻媒介,以其为代表的新闻新媒体所展示出的新特征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新闻专业理论力求客观、正确、平衡、深入的报导事实、论理分析,提供受众社会认知、监督执政与关注社会议题,始终是百年来新闻产业与新闻记者信奉的理念,新闻业运作规则赋予记者报导事件的权力与社会地位。

任何时代都有新媒体(new media)的产生,而所谓的"新",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且可以从许多层面来解释。从时间维度来看,新媒体的"新",一般会以新科技的发展顺序来做说明。例如报纸在广播之前出现,广播在电视之前发明,那么对报纸而言,广播是新媒体;然而对电视来讲,广播就变成旧媒体了。因此,以新的方法和技术,改良了传播媒介的传递方式,就是一种新媒体。从功能层面来说,新媒体应当兼具"实时的双向互动"功能和"数字化社交"功能等。新媒体不同于传统的印刷、广播等媒体,在于它同时兼备"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传播行为是全球范围的实时相连。此外,受众的参与也是定义新媒体时代重要的关键,互动性的增加、新闻信息产制与接收者间拥有更多对话与交流的机会,此时的受众从以往被动的消费转变成主动参与媒体,并且自己创造内容,微博等新被称为是"自创式"媒体,与自印刷术发明以来所称的大众媒体相区别。新媒体的用户不再只是被动地消费媒体,而是积极地参与到生产、创作各类形式的内容中。在"今日头条",有超过八成的用户是自媒体,自制文字、图片、音乐、影像等内容,并将其上传至网络中,再透过推荐引擎推送到用户界面中。

公民新闻是在了解民众所关心的议题后,由职业记者依此进行采访与报导,而公民新闻则特别重视"由下而上"的草根力量,借助于网路科技,由人们自己来撰写新闻,媒体不再为同一新闻源而掣肘。民众的参与及合作是概念的核心,也即"参与式新闻"。其核心是关怀与公众利益休戚相关的事物与议题,同样企图发挥下层力量促使政府正视问题、积极解决。公民新闻不像主流新闻拥有强大的媒体作后盾,新闻的流通无法如大众媒体的强大推送力,因此网络成为公民新闻最主要也最重要的传播渠道。公民新闻提供民众一个积极参与公共事物、关怀社会的起点与途径,能与受众双向沟通,而非单方面的给予信息。它的成熟与稳定发展不论对新闻业本身或社会都将产生巨大的帮助。在新闻学层面,公民新闻报导具有深度而真诚,不像一般报导只是事件的陈述,公民记者也可以藉此重新认识他们的周围的社区,而非只透过大众媒体的

此外,因为公民新闻,新闻室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各式创新,新版面、新职位、新标准、新宣言、新词汇,更重要的是,公民新闻创造了一个让编辑不畏风险,勇于尝试的环境。

在此同样要简单论及一个历久弥新的新闻学论题:新闻究竟能否被界定为专业?这始终是学界反复讨论的问题。专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职业,通常伴随着一定时间的教育、专业训练及经验。"专业"是职业的一种现象,当前被视为专业的产业,在过去可能只是技术性的工作,例如医生在古代希腊只是奴隶,律师往往是当事人的朋友,现在被当成专业的会计师、建筑师、工程师,从前是在政府组织中工作的技术人员。当讨论"新闻是不是一种专业";"新闻记者是否可算专业工作人员";学者赞成与反对的立场莫衷一是,新闻业(Journalism)领域有部分具备专业的特性,但却不完全包含所有的专业条件。这个争论恰恰为公民新闻提供了理论上的缝隙,因此全民介入新闻业,至少在新媒体时代,成为了最大的可能。

笔者认为公共媒体和基于新媒体的公民新闻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极为类似的,它们都具有弥补媒体的商业诉求而带来的失衡、主流新闻不足的功能所在,从不同角度、不同面向以及不同操作模式着手,创造思考的多元化、使意义更完整、质量更优良。事实上"今日头条"平台是一种公民新闻服务,比较有公众的性质。当然,如果说今日头条是上述意义层面的公共媒体,还略有所欠缺的话,那么主要体现在它还缺乏培育社会公民文化的责任,也唯有成熟的媒体文化才能让健康的公民新闻永续发生。因此,在作为公民新闻属性的今日头条尚在发展的阶段,公共媒体的存在能够协助其持续、健康、稳定地成长,而公共媒体的公共服务范畴亦能透过公民新闻得到扩展与实践,两者相辅相成。公共媒体应该要在人民利益和社会服务两方面扩展影响力,不能只局限在目前的作法,而公民新闻正是当今能够让公共媒体扩大公共服务范围的一个新的方式。

即使在自媒体爆炸的今天,笔者认为公共媒体依然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与价值。它必须协助人们使其不致在"众声喧哗"的自媒体里迷失,必须帮助人们厘清自己真正的需求,然后找到合适的信息。它也必须培养人们多元的价值观,而不是在一言堂里随波逐流。而发展公民新闻是实践上述目标的方式之一,也是公共媒体当仁不让的任务以及使命,没有为什么,只因它是公共媒体。公民新闻与公共媒体有着密切的关联。公民新闻的发展能够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拥有成熟的公民文化,公民新闻自然能够顺势开展;而公共媒体,正背负有创造公共利益与塑造公民文化的使命。为此,即便在今日多频道、多媒体的时代,公共媒体仍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必要性,并且纵使现今许多公司、团体、组织或媒体已经在进行一些公民新闻的推动,公共媒体仍然值得为公民新闻的发展而努力,使社会更趋圆满,也在扩大公共服务的影响力与范畴。另一方面,正因为处在自媒体多且繁杂的时代,社会更需要一个主流价值观传播、非以获利为目标的媒体,公共媒体为当今立场偏颇、言论激烈极端、重口味的媒介生态注入清泉,提供受众的另一种选择,也协助其厘清报导真相与多元角度的思考方向。但是,公共媒体发展至今也面临一些困境,主要来自商业诉求与新媒体两者的双重冲击。因而公共媒体势必要做出相当程度的调整与改变。

对于主流媒体,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众多新媒体用户时而透过网络与媒体合作、提供报导素材,时而也透过网络指责媒体的不当行为。新媒体受众不仅越来越懂得如何借助移动互联网参与媒体的运作,甚至能够创造主流之外、属于自己的另类媒体,尽管受众本身可能并不清楚引擎与UGC的涵义,但这已不重要,因为共同创作、分享的行为在网络上从来没有停止过,尽管新媒体让信息如繁星般存在,知识和信息的"沉底"现象在各种算法和引擎的推动下,已经变得唾手可得,可以说,只要有"用户"存在,就新闻业而言,公民新闻就必然会在主流媒体、公共媒体之外获得一方坚实的土壤。当然这一切,新媒体用户正透过具体行动而不断实践着。

以移动互联网为首的新媒体浪潮已经席卷世界,如今很难看见单纯的传统公共媒体孤军奋战,传统媒体若无转型计划,下场恐非合并即宣告退场(事实上很多传统纸媒已经彻底转投新媒体而放弃了原战场)。因此,传统电视势必转型,因为它必须存在。英国BBC在2000年由当时总经理Grey Dyke所领导的组织改造中新增了新媒体与科技(new media & technology)部门(后扩大并更名未来媒体与科技Future Media & Technology, FM&T),美国PBS也在2006年大动作加强新媒体的各项发展,包括增设首席内容总监CCO(Chief Content Officer),负责新媒体服务以及扩展新媒体服务内容。其他包括南非、芬兰等国也有类似的计划,显然结合新媒体以强化竞争力已经成为重要的经营策略。因此,无论是转型为新媒体,还是结合新媒体改造传统媒体的诸多属性,都无一例外地将新媒体时代公民新闻这个趋势作为自己媒体企业、媒体属性甚至媒体本质等方面所发力的主要方向,而这里讲的公民新闻又不断放大着自己的诸多特征,以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甚至为新媒体时代里新闻业的狂飙猛进而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解雯超.自媒体时代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J].视听,2017(3):130-131.

[2]刘海涛.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初探[J].当代电视,2017(3):102+105.

[3]周湘琳.浅析网络时代的"公民新闻"传播[J].新闻研究导刊,2017(7):115.

[4]彭增军.从把关人到公民新闻:媒介伦理的社会化[J].新闻记者,2017(4):51-55.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