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日 星期三

传媒频道: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阿尔法一代 被赋能或被绑架?

传媒频道
传媒新闻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阿尔法一代 被赋能或被绑架?
Apr 4th 2019, 00:00, by 人民网

  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大家好,前不久,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听到一个新名词叫"阿尔法一代"。根据现有的定义,阿尔法一代指出生于2010年之后,受科技熏陶最深的一代人。根据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的阿尔法一代将会有20亿人,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庞大群体。受党报评论君邀请,今晚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提起"阿尔法一代",最先想到的无疑是那位一战成名的人工智能围棋高手AlphaGo,这让阿尔法一代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未来感与科技感。细细梳理2010年以来的科技发展时间线:2010年,被媒体称为社交平台元年,微信等新生社交软件大量崛起;2013年,进入大数据元年,众多世界级互联网公司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大数据产业;2017年,一场举世瞩目的人机围棋大战后,将纪元推进至人工智能时代。不难发现,"阿尔法一代"的命名,有着鲜明的技术烙印。

7-1.jpg

  "阿尔法一代"从出生开始,便是移动数字生活的原住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似乎就是时代赠送给他们的积木。幼儿园时期,在家透过ipad屏幕,与远在大洋彼岸的外教一起学习;上小学后,开通社交媒体账号在线交友;未来,还可能使用搭载AI系统的无人驾驶汽车……新技术将全程陪伴着他们人生的每个阶段,为成长赋能。然而,负面的担忧也不少。当生活、情感、社交、消费都被技术深度渗透,"阿尔法一代"的成长也引起了不少家长的担忧,"孩子成天捧着平板电脑,不再要求讲睡前故事""平台频繁推荐同类信息,孩子正在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类似这样的说法不绝于耳。

  是赋能还是绑架?人们对新技术孵化出来的这代人的瞩望与忧思背后,蕴藏着一个更为恒久的思考——人与技术应该如何相处,是人为物所役还是物为人所用?

7-2.jpg

  将目光向前推,当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车轮"后,对于新一代的命名不再单纯以年代为原则,而是时刻踩着技术的发展节奏。从上世纪70年代电视最初普及时,随之兴起的"沙发土豆一代",到20世纪左右互联网推广后,出现的"互联网一代",每一个技术进步阶段都会产生"新的一代",借此展开一次对新技术不确定性的反思。由此看来,围绕在"阿尔法一代"上的种种焦虑,与其说是对下一代人的忧心忡忡,其更大的意义或许在于提醒人们,在新一轮技术扑面而来时,应该如何平衡人与技术的关系,让技术真正造福于下一代。

  技术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昨天有"互联网一代",今天有"阿尔法一代",在不远的明天,必定还会有新的"某某一代"。也可以大胆预测,因为技术迭代的速率,新一代来临的时间间隔将会更短。当然,无论技术的更新频率有多高,不确定因素有多大,可以确定是的,我们需要牢牢将技术的控制权掌握在手中。对于阿尔法一代也是如此,通过时间设限和年龄限制等方式引导他们正确合理的使用技术,在和技术的博弈中,真正成为技术的主动利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可能是社会应该教给他们的"人生第一课"。

7-4.jpg

  跳脱出人与技术的二元关系,从更广阔的范畴来看,在技术爆炸的时代,我们或许应该更多思考那些不能被技术取代的部分,比如哲学、艺术、美学、人际关系等,这些伴随人类进化发展出的人性光芒,永远是填充内心世界,丰富人生完整度的那个不可取代的β。

  这正是:技术诚可贵,人性始为真。若能为我用,未来尤可期。

  大家晚安。(文|韩鑫)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