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9日 星期二

传媒频道: 在开放科学视角下 学术期刊又有出版新模式

传媒频道
传媒新闻 
在开放科学视角下 学术期刊又有出版新模式
Apr 9th 2019, 00:00, by 杜一娜

3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在京举办了"2019开放科学论坛"。围绕"全媒体时代下的学术期刊融合发展之路"主题,与会嘉宾探讨和分享了时下学术期刊最为关注的媒体融合优秀实践案例。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从此次论坛上感受到,开放科学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从微观层面上看,对开放科学的组成部分——开放获取,行业内在学术期刊出版模式上进行的积极探索值得借鉴;而从宏观层面上看,因为开放科学的推进是全局性、系统性的,业界更希望国家能够从宏观战略的规划上做出更多顶层布局,做出更多宏观战略规划,以此引领学术期刊向更高质量发展。

学术期刊内容是否应该开放一直是业界的一道"选择题"。资料图片

开放获取期刊影响全球

开放科学近几年不仅是一个风起云涌的热词,也成为学术出版、科研机构中越来越关注的事情。欧美国家1999年提出开放获取(Open Access,简称OA)概念,继而在2002年提出开放数据,再到2008年提出开放科学,近几年,也影响到了中国。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开放获取和开放数据的基础上重视宏观政策和战略的部署,用以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编辑学会出版融合编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北京中心执行主任李沛介绍,2018年9月4日,来自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11个欧洲国家的主要科研经费资助机构,在欧洲研究委员会的支持下,联合签署了一项开放获取"S计划"。这项计划的核心原则就是:从2020年1月1日起,欧洲签署"S计划"的11国以及欧洲研究委员会拨款支持的科研项目,都必须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完全开放获取期刊或出版平台上。

由于受开放获取、开放数据的国际影响,不少国际大型出版机构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业务模块。据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机构合作经理张凌燕介绍,开放科学与开放获取期刊是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近几年最重要的发展方向。自然科研、施普林格开放获取平台、BMC等平台,便是该集团为开放获取而打造的。比如,在自然科研这个品牌下,100多本期刊中有25本是开放获取期刊,而BMC是完全开放获取的平台。张凌燕说,目前在中国合作的期刊,几乎都是以开放获取的模式创办。

何为开放获取?据张凌燕介绍,开放获取有3个特征,即以互联网为载体,人人免费获取、阅读、下载、使用,打破了订阅模式。而开放获取期刊的特点包括,不发行纸质版,表现形式只有网站,任何人都能在网上免费看到全文,不需要注册、订阅;出版商经营模式是向作者收费。近年来,全世界创建的新刊大多是OA刊,订阅期刊也进入OA模式,成为混合式期刊。在国外,则是有一些基金会通过投资让更多的人受惠。

为什么要做开放获取?张凌燕介绍,课题越开放,越会获得关注,并获得更多的监督。比如,85%的生物医学是不能重现的,最终受害的是患者,因此,要对研究成果进行开放,督促研究者、学术论文作者写作更可靠的文章,让更多的人去认真做科研。张凌燕说,开放获取的理念之一就是让世界更多的人读到文献,以此加速科研的进展。"越没有科研的障碍,科研成果文献宣传得越广、传播得越快,就越能推动科研的速度;而对于作者来说,投稿后发表速度加快,分享成果的时间缩短,便可加强与同行的交流与互动。"张凌燕还介绍,同样主题的文章,开放获取的引用量是非开放获取的两倍甚至更多,这也是作者、编者、学术出版机构更愿意看到的效果。

开放科学计划助力学术期刊出版

在我国,开放科学目前仍然处于基础起步阶段。李沛说:"目前只是简单的纸质期刊资源数字化开放获取,并没有深层次地利用知识和管理知识,开放各种教育资源。"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为了加强和规范科学数据管理,推动开放科学和开放获取,出台了一系列规定。

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便是为保障科学数据安全,提高开放共享水平,更好支撑国家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而出台的。而近日,中国科学院印发了《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办法(试行)》,是中科院响应国家大数据战略而推出的重要举措。

同样在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了开放科学计划。

"目前,国内不少国家财政经费支持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最先不是发布在中文的核心期刊上,而是优先选择发在国外的期刊,尤其是一些开放获取的期刊上,让很多数据流向国外,而国内学者要想阅读却需要付费再买回来。"这一现象让李沛非常痛心。他说,开放科学计划就是希望在国内打造一个为学术期刊出版融合和服务的平台,创造一个为不同场景而建设的知识服务生态。

李沛介绍,开放科学计划是面向学术期刊行业的一项开放科学公益计划,其宗旨是推动科研诚信建设,提升期刊媒体融合能力。在开放科学视角下,开放科学计划借助开放科学标识码(OSID)平台给每篇论文配置单独的二维码,赋予其独一无二的身份,以实现论文的在线互动交流和精准化的知识服务。通过语音介绍、在线问答、学术圈、开放内容和数据等功能,建立作者诚信承诺制度,优化同行评议的流程与环节,重视读者反馈与交流,实现基于社交网络的最大化传播效果,其主要内容包含SAYS系统(开放科学媒体融合的工具包)、项目支持、编创大赛、培训沙龙等。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是开放科学计划的一员。在2015年时并没有关于融合发展的项目,在发展过程中,该杂志社越来越迫切地感觉到媒体融合的重要性。2018年1月成立新媒体部,随即加入开放科学计划。从2018年第4期开始,他们推出了OSID+期刊的内容,迅速加快了期刊的媒体融合。

据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新媒体部主任陈勇介绍,机械类期刊的特点是公式多、实验多、仿真多、样机与应用实例多,内容庞杂,因此,更加需要动图、动画仿真、论文碎片化等。结合自身的实践与感受,陈勇表示,开放科学计划融入了多媒元素,能够使论文从静态、单维、单向走向动态、多维、双向,融合了一切与论文有关的信息。同时,开放科学计划中的SAYS系统不需要下载客户端,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期刊社与作者本人都可建码,作者可以尽快得知论文发表信息,读者则可以通过扫码与作者直接交流,更快捷;通过SAYS系统可以分析统计数据,获得发行的电子地图;而加入整个开放科学计划,则可以形成一种新型的学术期刊出版生态,进而形成一种盈利模式。因此,他认为,学术期刊社一定要抓住OSID机会提升和改变原有的传统学术出版模式,尽快实现媒体融合。

DOI探索开放获取期刊新服务

当然,在开放科学日益成为全球学术研究机构共识的当下,不少数据公司也在通过旗下的技术、服务等为学术资源融合、学术期刊出版提供更多的选择。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中文DOI注册与服务中心主任郭晓峰介绍,学术期刊是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应用数量较早,也是较为成功的领域。尤其在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全媒体时代,DOI为学术期刊的融合出版提供了更多附加价值。2017年3月,在获得国际DOI基金会正式批准下,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与万方数据联合成立DOI注册机构,负责中文领域DOI注册和服务。

所谓DOI,是赋予数字资源终身不变的唯一编码,是目前全球通用的数字资源标识,同时,连接国际标准。它的核心作用是标识一切实体、连接一切信息。DOI不仅是一种标识,也是一个完整的标识系统和连接系统。郭晓峰表示,因为DOI有标识一切实体、连接一切信息的功能,所以,DOI能够为数据期刊、数据论文、科研设想、资助协议书、实验设计、工作流、数据管理计划、软件管理计划等内容建立唯一的、不重复的标识和连接,同时,也可以为独立的期刊平台和数据平台建立相互链接。

"DOI多重解析也为期刊出版融合提供了更多服务。"郭晓峰举例说,比如一个DOI集成的一篇论文,可以有多个版本,如中、英文版;可以形成多种格式,如PDF论文、HTML论文;可以有多个存放位置;可以形成与论文相关的补充材料,如视频摘要、作者邮箱、专家观点,以及补充的数据、音视频材料等。同时,在多维度评价、期刊评价统计源上,DOI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国际学术期刊组织的选择。

在版权保护上,DOI也在进行探索。"科学数据是新生事物,数据抄袭比论文抄袭更难检测。而DOI是由权利所有人注册,在注册之后权利所有人将指定网络链接,这使得其他人点击DOI链接的时候会被直接引入权利人之前所设定的链接,这将有效地保证流量走向权利人所设置的正版内容。"郭晓峰说道。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