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内蒙古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的国产动画片《领风者》,是国内首部记述了伟人马克思、恩格斯传记及其思想巨作的动画片,于2019年1月28日在B站首播,共七集,每集25分钟。据制作方介绍,《领风者》的观众定位就是青少年群体,故该片中的青年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角色造型都采用了日式动画风格,而且,从主题歌到脚本情节、语言风格,都力求创造一个激情而又深邃的伟人形象,意图在不同年龄之间、代际之间、专业学术和社会大众之间建立沟通渠道。《领风者》激发了青少年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热潮。截止2019年4月1日,该片的豆瓣评分为4.1分,1716人予以评价。甚至,国外的一些人士对此片也给予了好评。
一、传记与著作的情境化记叙
《领风者》之所以获得关注,因为该片克服了动画虚拟的、扁平的不足,塑造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丰满、鲜活的伟岸形象,也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了那些经典著作是伟人燃耗生命来推动无产阶级解放的力作。
1、塑造了伟人丰满的形象
因为马克思的生平、思想的脉络,都让青少年从不同的的认知层次,来感受和体验马克思、恩格斯等历史人物的激情和力量。
作为学者,马克思20年的披肝沥胆,撰写了《资本论》,彻底解开了穷人受剥削的真正根源。在出版商不断催交稿子的过程中,马克思要忍受肺炎、毒疮的痛苦以及焦虑失眠的困扰,要承受与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的言论进行抗辩的心力交瘁,对《资本论》依然修改不辍。学者的严谨与担当让人肃然起敬。
作为革命家,马克思一家让人仰视。四次被驱逐,依然坚持推动无产阶级斗争的志向;为了不做普鲁士政府的御用文人,坚守贫困;蒙受这七个孩子中、三个夭折的打击, 因为欠房租而不得不面对房东太太呵斥与驱赶。可以说,马克思一家,为了推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事业,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打击。革命家的伟岸让人敬仰。
作为丈夫,马克思有幸遇到了出身名门贵族的燕妮,而且是志投意合、矢志不移的眷属。二人的浪漫,让年轻人欣羡,二人的相濡以沫,让人唏嘘。
作为革命者与战友,恩格斯除了亲身参加革命运动,还与马克思并肩战斗,为了支持马克思的写作,恩格斯毅然回到了自己曾经厌恶的商业经营,对马克思的写作是几十年的护守。恩格斯的铮铮铁骨与对革命者的爱护,感天动地。
伟人丰满的形象具有巨大的含融性,小学、中学、大学生都能从此片中感受到相近的激动与读解。
2、抽象经典的形象化与情境化
由于历史的久远,以及著作本身的专业性和抽象性,很多的青少年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只是知道书名和基本观点而已,对于其产生的来龙去脉则知之甚少。《领风者》在记叙伟人生命历程时候,结合当时的历史发展,相继展示了《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所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针对的问题,并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予以形象化。
例如,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马克思做编辑的《德法年鉴》上发表后,恩格斯在巴黎的街上遇到擦鞋的小姑娘贝蒂,得知:贝蒂在工厂中从早晨5点到晚上10点的工作,太累了,睡着了,工厂主用火钳烫她的脸,把耳朵钉在了柜台上。恩格斯跟随贝蒂到了贝蒂居住的街区,再次展示了平民窟的样子。青少年观众是第一次感受到了早期资本主义的惨无人道,对恩格斯关于"奴隶是一次性卖掉,而工人则是一点一点地出卖自己"的观点瞬间理解了。这也印证了《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不仅针砭时弊,更具有尖锐的理论穿透力。
同样,饥寒交迫的马克思一家,因为无钱交房租,被房东太太百般欺辱后,又目睹了第三个孩子小穆西在疼痛了一晚上后的离世。青少年观众为身力交悴的马克思而感伤, 也理解 《资本论》拳拳之心。
3、睿智、机锋与幽默的台词
相识十天之后,马克思到码头送别恩格斯,二人都热切地谈到了哲学才是最根本的精神武器。马克思说: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仰望星空,掉进了脚下的土坑。女仆笑话他,还研究哲学呢,连脚下的坑都看不见,还看什么宇宙。恩格斯接着说:亚里士多德为他辩护:学哲学的人可能会掉进坑里,但是,不学哲学的人,本来就在坑里,从来没有出来过,也从来不知道要出来。而"坑"比喻了工人阶级被各种反动思想所蒙蔽的现状,形象地展示了两位伟人打造批判的思想武器的使命感。而二人"顶针"式地讲述了一个本身就是"对话"风格的故事,也敷设了影片铿锵有力地节奏感。
台词的睿智性,具有强力的思想深度和联想空间,同时,思维的跳跃性,也形成了幽默感。1845年,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淆乱视听、误导工人。蒲鲁东主义就宣扬建立无息贷款的人民银行后,工人和资本家就可以相互帮助、和平相处。针对蒲鲁东主义的新书《贫困的哲学》, 恩格斯一针见血:蒲鲁东幻想通过和平改良的方法,实现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马克思说:他还敢用哲学讲贫困,我看,他最缺的就是哲学。我就写一本《哲学的贫困》,让他看看什么是哲学。恩格斯幽默地说:你在哲学上倒是不贫困,可你在经济上是真贫困呀。我们去伦敦参加正义者同盟大会的路费,有着落了吗? 从这段情节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的言辞都是简短、精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实质。而且,在紧张推进之后,恩格斯的思维跳转,幽默地指出马克思在真知灼见的同时,忘了自身的窘境。这既说明了马克思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形成了影片张弛有度的幽默。
二、动画叙事有待细化
《领风者》制作团队的卓越的创意与理论底蕴,成功推动了该片的巨大传播效应。我们指认此片的不足,并非吹毛求疵,而是为了给以后的创作提供资鉴。
也许迫于制作周期的压力,该片在人物动态上存在着"画格"不够的生硬。第六集中,1870年荷兰海牙大会上马克思发言时,参会者鼓掌的镜头画面,与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时参会者的反映镜头类似和雷同。这些还可以理解。影片中马克思的服饰,直到老年才更换,这个不足过于明显。另外,《领风者》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有些手势动作,是普通动画角色的简单化移植,与出身诗书之家的伟人气质、心理、境界不相符合。除此之外,影片中,一些历史信息的缺失,影响了叙事的清晰性。
出身贵族的燕妮突破了门第的禁锢与英年才俊的马克思相恋。当马克思到异地念书时,二人鸿雁传书,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观众很是疑惑,既然马克思与燕妮有门第之隔,二人是怎么结识的?燕妮哥哥如此低当众羞辱马克思,二人怎么冲破了这层的阻力?通过2018年,央视的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才知道,燕父威斯特华伦男爵与身为知名律师的马克思的父亲谈的来,两家的孩子也是好友,男爵经常给马克思和燕妮朗诵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的剧本,讲述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故事。虽然聚少离多,但是,大学期间,马克思写了三本爱情诗。可见,马克思与燕妮是青梅竹马。
另外,《不朽的马克思》通过三维地图显示,马克思的家所在地特里尔与燕妮的居住地克罗伊茨纳赫是德国西南部相邻的两个城市,特里尔的北边是科隆,再往北是波恩。而普鲁士位于横跨德国的与特里尔相对的西北方。而特里尔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和法国的巴黎,都相对较近。而且,特里尔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的古城,还有罗马皇家浴室、竞技场等历史建筑,特里尔曾经被法国统治过20多年,有反封建的民主力量和进步思想。马克思1818年出生的时候,德国还不是统一的国家。普鲁士还是一个封建国家。这些历史信息孕育了马克思未来革命思想的萌芽。
两个家庭历史信息的欠缺,致使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简单化;地图的欠缺,致使马克思的空间转换,让观众缺乏了参照;当时社会状况信息的欠缺,让观众不明白为什么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求学,却申请了耶拿大学的博士学位。类似的疏漏还有一些。其实,在不改变台词的情况下,将重要的信息,通过字幕等方式予以简单的推介,还是容易做到的。
结束语
历史人物传记的二次元作品《领风者》,其探索性毋庸置疑。但是,也给该类型的动画提出了追问,即如何保持保持历史人物的动画再生和最大限度的"真实"。纪录片以影像的历史性再现了历史人物曾经的片段(历史影像的片段)或者遗存(建筑、家居、书页、相关人物的访谈等)的真实;相对于此,动画片则是依靠偏平、简单的画格,再生了历史人物的生命轨迹。可见,动画的画面与历史之间是缝合、律动的关系,但是,动画形象一旦再生,就具有了自身的活力和内在的心理逻辑,外化为言谈举止。相反,如果简单搬移青春化动画角色的言谈举止来贴附中年人、老年人的神态和举止,则是一种错位和偏向,苛言之,这也是对历史人物某种程度上的一种逊礼。
瑕不掩瑜,《领风者》开创了国产动画中的历史伟人传记的动画叙事,是引导青少年学习马克思主义传记与思想的简版历史。该片针对青少年的定位所进行的尝试,都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