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综合性高校学报相比,艺术类高校学报虽然同样肩负引领学术创新与服务高校学科建设的责任,但在学术论文质量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高等艺术院校长期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的氛围。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技法的讲授,理论讲授照本宣科的现象较多;另一方面,教师将教学以外的工作重心放在了艺术创作、各类竞赛展演上,对科研重视不够。长此以往,艺术院校大部分教师的论文写作也就存在着创新性不强、重复率较高、学术价值一般等问题,多为职称评审而写作。大多数艺术类高校学报所刊发的论文以创作实践总结或创作技法分析为主。
正视自身问题 创新办刊思路
从作者群体来看,艺术专业学术论文的作者以艺术院校的专任教师为主,兼有少量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而艺术院校的专任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相较于其他专业的作者群体而言,语言文字功底不够。即便是以艺术史论为研究方向的作者,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研究生阶段,由艺术实践转向艺术理论研究,在写作中常出现古籍引用有误、历史纪年与公元纪年不对应等情况。
从艺术类高校学报自身来看,其受众面窄,发行量小,主要是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订阅,受众也以从事艺术创作或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因此,艺术类高校学报并不具备大众期刊那样广泛的受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
而相当一部分艺术类高校学报编辑也存在坐等来稿的现象。艺术类高校学报的稿源主要靠自投稿,缺乏高质量的论文、有学术影响力的作者。
艺术类高校学报要向社会各界传播艺术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展现高校学科建设成果,真正发展成为引领学术建设的高地,就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改变办刊理念,创新办刊思路和出版机制。
严把质量关 提升学术质量
认真审读稿件,严把稿件的政治关、知识关、文字关。除了要从文章的选题、内容、学术价值等方面做整体把握,还要从文章的政治性、学术规范、文字水平等方面判定其是否达到出版要求。艺术类论文中,凡是与艺术考古、宗教艺术、民族艺术相关的,往往会涉及历史、政治、民族、宗教等敏感问题。如对少数民族发展历史或风俗习惯的论述,一些旧称或不规范的简称时有出现。这就要求编辑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较强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
同时,坚持"五读五校"制度,对稿件进行深度编辑加工。如音乐类、设计类论文中,错别字、语法不通的情况时有出现;相当一部分稿件存在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参考文献条目与文章无法对应等情况。编辑加工中,需仔细核对引文,查实资料,多与作者沟通、核实,努力消除原则性差错和一般技术性差错,不断向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求教,聘请相关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审读把关,力争让每一篇文章在排版前做到内容更完善,体例更严谨,材料、引文和单位等更准确,文字更通顺,逻辑更严密,符合"齐、清、定"的要求。
打造特色栏目 凸显办刊特色
在对刊物栏目进行策划时,可按照艺术门类设置,同时配合学校学科建设工作设置固定栏目,使之成为传统栏目,以便更直观地反映各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体现学科建设成果。
如《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的《艺术史》栏目,注重史料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分析,提倡多学科研究视野,建构起全国性的高水平学术研究平台,以其较高的学术质量在学界获得广泛好评,已经成为有学术品牌效应的特色栏目;《广艺名师名家》栏目,对广西艺术学院建校以来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名师名家的艺术、学术活动和艺术教育活动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相继刊出了一些名家的文章。而该刊从2018年起开设的《东南亚艺术》栏目,陆续刊登了越南电影、印尼建筑的相关研究论文,充分发挥刊物所在地的地缘优势,为国内外了解和研究东南亚艺术搭建了窗口。
主动走出去 依托活动带动栏目
主动约稿、组稿,体现了一位编辑的综合业务水平,其是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编辑活动。艺术类高校学报编辑应当积极转变办刊理念,培养自身的沟通交流能力,从"闭门造车"转向主动走出去,约请专家写稿。
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类艺术学科的学术会议等活动。学术会议是广泛认识专家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了解相关学科学术研究前沿动态的机会。会前事先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学术背景和专长进行了解,有针对性地选择专家约稿;会上向专家学者赠送刊物,递约稿函。采取这样的方式,改变坐等来稿的局面。另一方面,关注相关学科国家基金课题的研究状况。国家级课题论文刊发数量是核心期刊评审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和国家基金项目的主持人保持联系,密切关注他们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完成情况,及时向他们约稿。同时,邀请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专家担任栏目主持,利用其影响力和人际关系,向全国范围内多位有学术造诣的专家约稿,充分发挥专家在学术界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样可以提高所约稿件的质量,并且增加文章的被引频次,从而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
学术会议召开和会议成果的结集出版,能够有力推动学术创新研究,提升刊物的社会效应。如《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重点打造的学术品牌"艺术史与民族艺术"学术研讨会,每年召开一次,每次一个研讨主题,邀请国内外艺术史与民族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研讨。会议结束后,将研讨会论文结集出版,同时,将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论文陆续放在《艺术史》栏目刊登,通过学术会议带动栏目建设,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共生发展的目标。会议的召开一方面加速了学科体系创新性建设发展,加速了学术知识的交流与传播;另一方面,进一步扩大了刊物的学术影响力,提升了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品牌效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