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8日 星期一

传媒频道: 数据新闻的技术偏向:人文主义的缺位

传媒频道
传媒新闻 
数据新闻的技术偏向:人文主义的缺位
Apr 9th 2019, 00:00, by 曾 源

摘要:新技术的运用推动传统行业的变革,在新闻的非连续性发展中,我们愈发感知到变革就在不远处。在18世纪高举理性大旗的新闻业,遇到非连续发展的断点时,工具理性却占据了关键点,这使得当下的新闻业偏离了传统人文主义色彩,忽视了受众作为"人"的情感内核。对此,新闻生产应该坚守最后一道底线,让人文法则成为捍卫新闻发展的新准则。

关键词:数据新闻;非连续性;工具理性;新闻生产;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3-0000-03

在非连续性模型中,我们了解到事物的发展是非连续性的,存在某些鸿沟,在看似无法跨越的间隔中,使得事物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机遇和挑战, 一旦跨越非连续,事物的发展将在量上取得指数级增量; 而一旦出现失误,该事物将坠入消亡的鸿沟。

将以上逻辑放置到数据新闻的发展中,用危机与机遇的视角来审视数据新闻的内容的挑战与变革。数据新闻所带来的工具理性导向是否会造成新闻传统人文主义的消失,我们将如何处理以数据为中心而忽视精神核心的时代?

一、数据新闻跨越的关键点

在非连续性模型中,我们知道了事物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连续性发展阶段;第二阶段:连续性发展达到饱和点,连续性打破,新连续性发展程度较低;第三阶段:加速发展,指数级增长期。

(非连续性模型)

因此,事物想要获得指数型增长的机会,就要跨越非连续的断点,克服某些困境与挑战,跨越阻碍, 在新的路径和方法中寻求的机会,以此摆脱消亡的命运,在非连续的的新形势下进行发展。我们将非连续性模型的逻辑运用到数据新闻的发展变化中来,尤其是数据新闻的内容在技术革新、用户喜好、传播方式等多重变化中不断的更新其形式,以不断适应人们的信息偏好与阅读习惯。

那么有哪些要素是跨越非连续性模型的必要条件呢?是新技术引发的媒介革命?或是互联网思维的普及——连接一切?还是工具理性挤占人文法则?在某些层面,这些因素都是促使数据新闻内容形式发生重大变革的重要因素,倘若我们只站在技术发展的立场上审视未来新闻内容的发展,正如无数技术决定论者对新的数据信息技术的极端推崇,简单而完全地用大数据技术去代替传统媒体多年积累的方式方法,抛开人文主义的新闻传统、经验和技术,恐怕这种机械的新旧置换是存在巨大风险和现实隐患的。

二、技术偏向后的内容失真

随着计算机科学、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型完善,传统由数据辅助型的新闻样态逐渐转变为数据导向、视觉呈现的新闻形式,这种读图看表式的新型报道形态的出现,是数据技术完全渗透到新闻业的结果[1]。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过程,导致了新闻叙事、内容表达甚至精神内核的转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掌控大量信息、数据挖掘能力、算法与模型的构建,严谨的科学导向给新闻业带来了新观念,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呈现的新型新闻生产方式,立足于挖掘事物相关关系的思维方式, 以及可视化叙事、数字导向的内容表达,与传统新闻产制过程差异化显著。

对数据新闻而言,一切的操作逻辑都立足于技术偏向,数据新闻在形式与内容的呈现和分析来说都过于理性,将新闻生产流程变成了工业装配线,将新闻作品变成了工业产品,降低记者对精神生产的热情,忽视新闻报道的精神核心与人文属性[2]。受众的精神内核是情感,而数据新闻缺乏应有的情感关注和精神导向,很容易失去和谐与平衡,坠入技术决定论的思维深渊。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饱含情感去追求真理,新闻一旦落入技术偏向的窠臼,内容的失真便不可避免,正如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描述人的异化,人们原本引以为傲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反过来统治人本身,当数据新闻的理解和阅读成为惯性,人的思维模式与数据趋同,那人与机器有何区别。

尼尔·波兹曼认为,技术决定了媒介内容的制作模式,特征和表现形式,技术垄断将带来人的依赖性,获得信息的欲望将湮灭信息本身的功能。因此,数据新闻的技术偏向是逐步分离个别新闻事物中附有道德、功能、美学、情感、哲学等意义[3]。它将使新闻报道的叙事越来越偏离过去的人文情怀,使新闻事物的整体形象和一切意义得不到承认和传播,当技术或算法成为准确和高效的决断时,人们将丧失对客观事物的准确理解,最终导致数据新闻既不能深刻反映社会的原型结构,更不能反映脱离技术逻辑的真实社会信息需求。

 

三、数据新闻的生产过程中的工具理性

传统的数据辅助型新闻立足于新闻线索、新闻事件本身来进行制作和传播的新闻,是人脑思维依据事件去挖掘数据,用经验、理论、判断去搜集信息,产制新闻。新的数据新闻生产模式以数据处理为中心,即用数据思维生产新闻,以数据为根基,在此基础上分析事物关联性、营造视觉图表、甚至产制故事。

(数据新闻的生产过程)

当以数据处理为中心的思维逻辑获得受众的认可,新闻只需从庞杂的数据中进行挖掘,找到某种所谓的必需品, 以满足受众永不满足的信息需求,这种以大数据为依托,以精确算法为手段,以效率为追求的新闻制作逻辑紧紧的迎合了受众的期待。这一次,新闻自由所带来的理性的光辉不再像18世纪一样指引人们向自由迈进,工具理性在新闻业应验,带来的是对信息的无限制获取,对算法的无限制渴求,对工具的无限制依赖,工具理性霸权将驱使新闻成为"没有感情的杀手",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从而使得工具理性变成支配、控制人的力量。

四、数据新闻造成的混乱

(一)片面理性导致人文主义缺失

数据新闻的表现形式多以表格、图例、漫画、动画甚至交互性页面等多媒体形式为主,其内容则是以描述总量,描绘轮廓等强调普遍性信息为主,以样本为依托形成的各种数据,在获取可用信息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却远离了新闻本源。然而,使用数据的初衷是为了弥补新闻事实的准确性,数据新闻的泛滥却带来了更大尺度上的新闻模糊,因为人文科学永远强调的是个体性的人生价值意义,而自然科学更多是注重普遍性的规律。

由于对技术过于依赖,数据新闻只有数据和信息,而对新闻信息的社会性和人文性把握不足。数据新闻以详实而信服力的数据和直观形象的可视化呈现赢得受众的喜爱,若算法与数据表现形式可以成为弘扬理性精神的代言,那数据本身就成为最大的非理性因素。如数据的挖掘、交换或购买等手段获取隐私数据、原始数据受到人为控制或篡改、数据处理过程的专业性缺失等,都会为数据新闻所标榜的理性画上问号。这正好说明大数据本身不完全等同于理性,而更大的理性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新闻伦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数据新闻在数据搜索挖掘、统计分析、数据可视化等环节中都强调数据材料、科学分析、流程算法等工具元素的重要性,而传统新闻生产中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强调,例如接近性原则、时新性原则,都要求记者主动深入基层,接近现场,关注现实社会的复杂多样性,采集鲜活、有温度的新闻素材等,数据新闻天然的缺陷更容易导致新闻作品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二)"连接一切"却无法推论因果

Viktor Mayer-Schönberger在《大数据时代》中指出,一切皆可"量化"的大数据,只需要注重关联性的理解,所有混杂性的数据在算法的技术理性中就能够得到阐释[4]。然而数据新闻对新闻事实的阐释并不能局限于事物的相关关系,换句话说相关关系并不能完整阐述新闻事实,我们需要因果关系,甚至需要冗余信息。

互联网所带来的"连接一切"的逻辑,使得数据新闻更加注重相关性问题的关注, 或者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当《今日头条》在奥运报道中使用大数据开发了写稿"机器人",对接奥运相关数据库,进行实时新闻写作,尽管"机器人"利用数据算法在6天内完成了超过200条新闻报道,数据新闻在带领受众了解比赛结果的同时,却忽略了奥运比赛"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内核,忽略了比赛中选手、观众的思想情感,数据新闻机械化、程序化、单一化使得新闻丢失了原有的人本属性,变得高高在上,不近人情。

(三)算法优先而舍弃自我

利用不断充实的大数据和不断演进的算法,数据新闻通过仔细分析大量数据来揭示有意义的事物关联、趋势和模式,但是真的能帮助读者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解读吗?

对受众而言,对数据新闻的理解绝不是简单的文本阅读,也不是单一的信息接收,相关关系和可视化图像呈现带来的冲击更多的不是和以往记忆的连接, 而是培养了受众信息收集癖好,缺乏对于事件的经验性解读,使受众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仰仗于数据挖掘的新闻收集方式,记者在解决极端情况的问题时,能够更快的通过数据揭示有意义的事物关联、趋势和模式,这正是数据新闻的宿命——属于当下,但不属于历史。数据新闻让我们养成了机器代替我们思考,代替我们判断,代替我们决策的坏习惯,当工具理性最终从新闻生产方式变成人的思考方式时,我们将完全依赖于机器,依赖于冷冰冰的理性法则。数据新闻让算法割裂了判断,让逻辑割裂了情感,让有用的数据割裂了无用的信息,让工具理性割裂了人本主义的光辉,使得新闻缺乏人类特有的历史性的观照。

五、超越工具理性的人文法则

在非连续性模型的断点和跨越之中,我们总能对事物发展的规律略窥一二。在新闻生产发展的十字路口,更要转变对于盲目理性的认知,对于人文情怀的忽视,对于技术的偏爱,这不仅取决于我们对于数据的态度,更取决于我们对于新闻本真的执念。因此,在信息泛滥的重重包围之中,我们如何运用技术,利用算法,去坚守最后一道底线,让人文法则成为捍卫新闻发展的新准则尤为重要。

如何看待数据新闻在跨越非连续性模型中的两个关键点,是我们厘清思路的重点。第一个关键点是传统新闻生产模式处于高位趋缓,新的报道方式出现时。当传统新闻生产模式的发展遇到瓶颈,我们开始借助于数据辅助新闻进行叙事,这是新闻生产获得新的思路,数据的使用不再是为了新闻叙述的准确,成为新闻的主角,这是数据新闻新的逻辑起点,尽管事物的发展处于低谷,但仍然是跨越了传统新闻生产非连续的曲线。第二个关键点是新的报道方式日趋成熟,成为主流并引领大行业发展之时。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完善,数据的获取、筛选、分析变得简单,我们有理由认为数据新闻的使用在新闻实践中更频繁,数据本身成为新闻的首位,而叙事和故事将成为附庸或消失。

在新闻行业普遍都进入信息化的时代,新技术的运用更加名正言顺,技术的发展不可逆,落后的生产方式不值得为之背书,但人文主义的观念却不可或缺。至今我们仍处于数据新闻的非连续性模型的两个关键点之间,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新旧观念如何协调和统一,能否在技术理性与人文情怀之间找到平衡点,警惕工具理性成为束缚人类发展的桎梏,警惕盲目追求"确定性"带来的认知偏差,警惕技术偏向的数据新闻成为人们判断事物的唯一标准。在新闻生产的理念、流程、规范中,我们更需要一张人文法则的滤纸,不能让算法取代判断,让逻辑取代情感,让工具理性取代人本主义。在人文法则的前提下,数据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叙事,技术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理性才能回归本真。

参考文献:

[1]赵萍.数据新闻传播新变化及发展趋势研究[D].河北大学,2018.

[2]徐笛,欧杨洲.数据新闻的未来可能性[J].青年记者,2018(28).

[3]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35(6).

[4]丁柏铨.数据新闻:价值与局限[J].编辑之友,2014(7):6-10.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