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25日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这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建设全媒体,人民日报社走在了行业前列。笔者注意到,"课堂"学习内容务实,包括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打通了"报、网、端、微、屏"各种资源,电子阅报栏这样的数字化终端还集成了开展思想政治学习、提供图书期刊借阅等功能。
不难看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让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从思想政治学习到图书杂志借阅,新闻报道正在各个领域实现传播,直接进入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用户终端,实现全领域传播。
作为一个全新概念,全领域传播内涵跨越终端、行业、人群等不同领域的信息传播。毫无疑问,从高层重视程度来看,目前我国新闻信息的传播以互联网为主线,全领域传播放在新闻行业来看,外延为新闻信息借助"报、网、端、微、屏"等,通过与思想政治学习等的融合进行新闻传播。懂得全领域传播,对新闻媒体、编辑记者而言是一项紧迫课题、当前重任,需要了解其发展历史和系统框架,一边进行深度学习,一边参与实战应用。
一体化发展方向需坚持
跨媒体传播,是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流动与互动;跨文化传播,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传播学中,诸多概念定理、分支研究,特别是跨文化传播这种早已出现的现象,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阐释着全领域传播的传播学理论基础。可见,全领域传播虽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现象,但其理论基础在传播学中已有成熟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相互融合、跨界结合,实现查询、分析等功能,成为辅助媒体进行新闻传播的重要工具。毋庸置疑,计算机技术作为牵动全媒体生成、全领域传播的引擎,一直在牵引着新闻传播的"牛鼻子",其融合发展也影响着媒体融合发展。因此,实现全域传播需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
同时,通信技术一直影响着互联网技术、新闻报道、全域传播。特别是当前,5G技术正在中国发端,带宽、延时控制水平的大幅度提升,预示着不久的将来,大众通信将会进一步形成以无线为主、有线为辅的融合业态,全域传播也将进一步以无线为主。这就需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最为重要的是,党和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势必推动全媒体建设、全领域传播更好地发展。因此,目前,全领域传播的"四梁八柱"清晰可见。无论是编辑记者,还是新闻媒体,都需在熟谙支撑全领域传播发展的系统框架基础上开展新闻工作。
"学习+实战"再造传播新业态
采编发流程再造和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壮士断腕的再造建设过程必然要经历脱胎换骨之痛。为更好地实现新闻全领域传播,媒体及其从业者应当抱着"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开展学习。当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这需要我们在投入大量学习时间的同时,保持高强度采编实战。
互联网技术作为推动全领域传播发展变迁的核心技术,其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技术变化势必带来业态变化。比如,传统互联网时代,网站、博客、论坛横空出世,成为主流媒介之一,而短短几年后,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介则变为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平台和客户端。还没来得及更好地用网站、博客、论坛编发新闻,又得借助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平台和客户端开展报道,成为很多记者编辑、新闻媒体之痛。问题根源在于,没有进行预判性学习,包括互联网基础技术、全领域传播知识等。
预判性学习需要对新闻、互联网、通信等行业发展趋势有科学的判断,更需要广大新闻工作者发扬优良作风,扑下身子、沉下心来,以愚公移山的态度,从当前工作内容和未来可能所需知识两个维度出发,坚持进行高强度学习。毕竟,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
为更好地进行新闻全领域传播,新闻媒体和从业者除了采编图文稿件、音视频作品,未来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如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全媒体呼唤全能型、一专多能型编辑记者,大势所趋之下不仅需要高强度、快速度的学习,更需要编辑记者不惧艰难,通过采编实战"碰钉子""撞南墙",在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中继续前行,掌握新本领、实现新成长。纸上学来终觉浅,推进全领域传播,需要用采编实战检验学习改造的成果。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总之,学习全媒体理念、懂得全领域传播,再造传播新业态,需要每家媒体单位、每名从业人员形成"学习+实战"的意识,强大自身,进而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