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2日 星期一

传媒频道: 公民新闻兴起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实践

传媒频道
传媒新闻 
公民新闻兴起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实践
Apr 22nd 2019, 00:00, by 侯安林

来源:《视听》2019年第4期

摘要:公民新闻的兴起是技术驱动的,作为一种新闻生产方式,已在各类媒体中广泛应用。公民新闻的引入,对民生新闻提高关注度,提升报道时效和报道质量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公民新闻的优势,电视民生新闻应对传统的新闻生产机制进行调整和革新。

关键词:公民新闻;民生新闻;创新

公民新闻是一种技术驱动的新闻生产方式,在国内各类新闻机构中已被广泛应用。由于电视民生新闻与老百姓天然的贴近性,公民新闻的引入,显得顺理成章,并且为前者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

一、公民新闻的兴起

公民新闻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诞生的,各国研究者和机构对其有着不同的解读:美国公民新闻网站NewWest强调"未经过滤的"的特质,从发稿机制的角度,区分公民新闻与传统新闻的不同。韩国公民新闻网站Ohmynews注重普通公众对于新报道的参与。与实践机构强调单一特质不同,美国研究者马克·拉泽(Mark Glaser)给出了相对全面的解释,他认为,公民新闻就是让没有经过专业新闻训练的普通公众通过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和网络传播特点来创作新闻信息,在为传统媒体提供新闻信息和素材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媒体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查证和检验①,这一描述比较接近当下学界和业界对公民新闻的理解。

公民新闻的兴起是技术驱动的。一方面,摄像设备的小型化和民用化,拉低了视频生产的门槛。普通用户利用数码DV、相机甚至手机,就可以拍摄出具有一定质量水准的视频,这为公民新闻提供了内容基础。另一方面,互联网普及,网络带宽不断提升,传输成本不断降低,为公民新闻奠定了传播基础。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诸如NewWest、Ohmynews等相对纯粹的公民新闻网站应运而生。此外,新闻跟帖、BBS、博客、维基百科等信息发布形式也被认为是公民新闻的一部分。②

随着我国互联网发展,公民新闻也逐步被引入国内,被传统媒体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新闻实践中。例如广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的《DV现场》栏目,原名"全民DV",内容上强调对本土百姓生活的关照,形式上追求"记者永远在现场",鼓励观众拍摄自己身边的新闻,传送给电视台播出。目前,很多地市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都市报、晚报等媒体机构都建立了自己的"公民记者"或"社区通讯员"队伍,为传统新闻生产提供了重要助力。

二、公民新闻对民生新闻的促进作用

民生新闻和公民新闻所关注的内容是高度一致的,即普通人、身边事。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公民新闻为民生新闻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新闻关注度提升

民生新闻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2002年推出的《南京零距离》栏目为发端,曾一度风靡,然而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这种以生活琐碎话题、"说新闻"报道语态取胜的新闻品类已很难满足人们的收视需求,尤其难以获得年轻人的青睐。公民新闻的出现,为民生新闻赋予了互联网基因,令这一略显疲态的新闻品类焕发生机。公民记者的作品直接在电视上呈现,或者社区通讯员直接参与到新闻的采编流程中,大大增强了新闻节目的互动感。由于公民记者往往来自社区,是普通居民中的一员,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会不自觉地将他们当作自己"代言人",在观看节目过程中增强了代入感,会觉得自己和栏目之间建立起了沟通和互动,从而增加了与电视节目的黏性。随着公民记者的日趋成熟,他们逐渐成为社区里的"名人",甚至"意见领袖",也会带动越来越多的受众回到电视机前,通过电视渠道关注自己身边的新闻。

(二)报道时效提升

在电视台或新闻栏目组建社区通讯员队伍时,往往会考虑成员的分布,尽可能地保证通讯员来自不同的城区,从而覆盖更多的社区。当具有不确定性的突发事件发生时,总有一位社区通讯员能够快速到位,获取第一手新闻素材,快速回传电视台,抢占新闻第一落点,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新闻时效性的不足。此外,所有城市居民都可以成为媒体潜在的通讯员,他们通过各种摄像设备,拍摄有关事件的视频,发布到互联网后,都可以成为供媒体选用的新闻素材。可见,从公民新闻的视角来看,网络信息传播时效的提升,对传统媒体更多意味着机遇,而非冲击。传统媒体要做的,不是比新媒体更快,而是对新媒体发布的一手信息进行筛选和把关,并为我所用。

(三)报道质量提高

在过去,一些新闻机构或新闻栏目往往因为事件发生的时间点不在记者的上班时间,或者事件发生地距离媒体所在地或记者当时的位置太远,而不去采访,并以相对更容易采访到的新闻作为替代③,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栏目的新闻价值。社区通讯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社区通讯员分布广,"好新闻"被采集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另外,对于一些专业领域的新闻,某些具有相关知识背景的社区通讯员或许更胜任该类新闻的采访工作,并能给予一定专业视角的解读。可见,公民新闻作为一种新闻操作手段,具有汇聚新闻资源乃至汇聚公民智慧的优势,这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质量提升。

三、公民新闻助推下民生新闻的实践创新

为了充分发挥公民新闻这一新兴新闻生产方式的优势,电视民生新闻应对传统的新闻生产机制进行调整和革新,以更好地让公民新闻"为我所用"。

(一)优选和培育具有较高新闻专业素养的社区通讯员队伍

公民新闻的兴起,在拓宽新闻来源、提升新闻时效、丰富新闻内容、增强受众参与感的同时,也带来了质量良莠不齐、报道失实、自我炒作等问题。因此,建立可管可控的公民记者或社区通讯员队伍,成为发挥公民新闻优势、规避其乱象的必然选择。新闻业是格外注重"专业"的行业,没有哪一个行业像新闻领域一样,将专业上升到"主义"的高度,强调"新闻专业主义"。新闻领域的"专业",既是要求过硬的业务能力,更注重职业素养和情怀。媒体在遴选社区通讯员时,既要考察候选者新闻写作、口头表达、还原事实等方面的业务能力,还应了解其参与新闻报道的初衷。在通讯员队伍的培训中,既要注重成员业务能力的提升,更要帮助其树立客观中立的职业操守和服务公众的职业理想,以培养真正"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为最终目标。

(二)强化新闻编辑和把关力量

社区通讯员提供的新闻画面或报道文本,往往达不到新闻成品的要求,而只能算新闻素材。新闻素材的大量增加,对新闻节目的编辑工作形成考验。对于某些新闻性较弱、主打公民新闻特色的栏目,如广东广播电视台的《DV现场》,内容的编辑更成为了主要的制作环节。为此,有必要扩充新闻编辑队伍,强化编辑力量。另外,从"泛公民新闻"的范畴来看,海量的网络内容都可以为我所用,此时,新闻素材把关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当前,一些传统新闻媒体一味追求时效和收视率,不知不觉中弱化了"把关人"的甄别和导向功能,导致"猜新闻"、"剪刀加浆糊式新闻"、低俗新闻等时有出现。这种现象一旦叠加,无疑会消解传统新闻媒体多年积累打造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需引起媒体及其主管部门的高度警惕。④新闻把关,不仅要对素材的真实性进行把关,还要从其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人文关怀等角度进行把关。

(三)强化深度报道

如前文所述,社区通讯员因设备、能力等所限,往往不能提供新闻成品,而只是提供新闻素材和线索。当记者进行跟进报道时,已经处于新闻的第二落点,欠缺了时效性,此时应该从"深度"上做文章,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另外,由于社区通讯员的加入,丰富了常规民生新闻的版面和内容,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栏目记者的采访负担,提高了报道效率,这让记者有余力开展一些自有选题的深度报道。在杂音充斥的自媒体时代,强化深度报道是传统主流媒体区别于网络自媒体的专业特质所在,也是传统媒体因应公民新闻兴起而进行转型和创新的重要方向,应给予高度重视。

注释:

①②蔡雯,郭翠玲.从"公共新闻"到"公民新闻"——试析西方国家新闻传播正在发生的变化[J].新闻记者,2008(8).

③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56.

④陈超平.新媒介生态下新闻"把关人"的积极意义与实践创新[J].南方电视学刊,2017(1).

(作者单位:佛山电视台南海分台)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