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8日 星期一

传媒频道: 机器人写作背景下职业记者存在价值探析

传媒频道
传媒新闻 
机器人写作背景下职业记者存在价值探析
Apr 9th 2019, 00:00, by 王凯迪,周德书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普及,机器人被用于新闻写作领域。机器人的出现引起了学界对"机器人会取代职业记者吗?""记者这个职业会不会消失?"等问题的深刻探讨。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机器人不能代替职业记者所有的工作,因此职业记者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本文通过对比机器人和职业记者来阐述记者的相对优势与存在价值。

关键词:机器人写作;职业记者;存在价值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3-0000-04

每一次技术飞跃性的发展都会给人带来失业的危机感,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写稿机器人通过对数据采集、加工、自动写稿、编辑分发,在数秒之内就能完成新闻的撰写,这给职业记者带来了深深的职业危机感。技术崇尚论者对机器人写作技术十分推崇,甚至发出"人工智能必将取代记者"这种言论。但是过分鼓吹和依赖技术,缺乏理性思考并不利于新生事物的发展。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通过机器新闻与人工新闻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机器新闻写作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而职业记者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

一 职业记者更具人文情怀

机器人没有思想和情感,是冷冰冰的机器,只能死板的套用既定的新闻模板,很难实现词语表达的个性化、新闻报道的新颖性和报道角度的独到性。而新闻稿件是人类精神产品,需要有思想有价值观的职业记者使其具有温度充满人情味。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倾向性要保持统一。所以,新闻内容都会带有记者或者媒体机构的态度和倾向性。对正义的弘扬、对善良的赞赏、对邪恶的鞭挞能够体现出记者的对事实的感知能力。新闻内容中所包含的感情体现着新闻稿件的温度,是引起受众情感共鸣的关键所在。例如2015年NPR驻白宫前任商业记者Scott Horsley和自动机器写作软件WordSmith两"人" 根据Denny's餐饮公司公布的财报数据在同一时间进行写作,写作内容如下:

图1 Scott Horsley和WordSmith文章对比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机器人写作的新闻稿件,仅仅是对数据的解读,通过数据对比写出了股价上涨幅度。而职业记者撰写的新闻稿件中,即有对数据的客观分析同时写出了销量上升所代表的的意义,并且用"薄煎饼、鸡蛋和土豆煎饼"等词汇使文章更加的贴近生活富有人情味。NPR在Polar上对这两篇报道发起公众投票,结果职业记者Scott Horsley获得9916票,WordSmith获得912票。由此可见,职业记者撰写的具有人情味的新闻稿件更受读者青睐。

二 职业记者更具思想深度

相比于人而言,机器人没有思考能力。面对新闻事件不能够挖掘表面事实下隐藏的事实真相。更不能针对新闻事件,撰写新闻评论表达观点引导舆论。但是,具有思想深度和社会感知能力的职业记者可以胜任。

(一)深度报道,挖掘真相

职业记者可以灵活的撰写各种形式的文章,消息、短评、深度报道、调查报道等都可以独立完成。但是深度性的报道是机器人的短板,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报道,它不仅仅停留于新闻信息的表面,而是不断地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这种需要记者深入调查,探寻新闻信息背后的深层逻辑,不断挖掘信息内容才能生产出来的深度性报道,没有扎实的采访和调查,便不能呈现给受众。

在机器人写作的过程中,没有记者对当事人的采访,即记者没有亲临事件现场获取第一手信息,更没有明确的采访对象可以让记者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或者数据进行核实。

以调查性报道为例,机器无法看到新闻事实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无法像调查记者一样找到谁施害、谁造假、谁是复杂事件后的操纵者,机器也无法有效获知事实背后被遮蔽的事实并形成基于多重事实的价值判断。 因此,高度依赖技术的人工智能可以带来动态新闻却无法揭示真相,因为真相并非简要事实,而是掩藏在事实背后的复杂事实。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对于受众来说信息供大于求,所以受众对新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受众已经不满足于知道新闻"是什么"而是进一步想知道"为什么",即想弄清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对自己的生活有何影响以及预见其发展趋势,因此深度报道必不可少。而且我们身处一个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新鲜、快速、多量的特征,但由于网络媒体的匿名、开放、监管弱化等特性,使得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真伪难辨,呈现出信息碎片化的特点,因此深度报道更加难得可贵。

因此,机器人虽然能够准确客观的传达新闻事实,但是无法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分析。事实的来龙去脉需要靠有生活阅历的人来摸索,事实背后蕴含的社会现象需要具有丰富经历的人来揭露,事实中涉及的利害关系还需要那些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来判断。

(二)撰写评论,引导舆论

机器人可以代替职业记者完成低创造性的新闻写作工作但是却无法完成对整个社会的舆论引导。引导舆论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撰写评论引导社会舆论方向的工作必须由职业记者来完成。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社会公器。机器人不具备舆论监督的能力,也没有思想,无法就一个新闻事件表达观点、发表评论、引导舆论。而当今社会,人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事件信息的把握,还希望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诸多信息,决定自己的态度。这些都需要具有经验丰富的记者来撰写新闻的评论,以此引导新闻舆论的导向。

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评论的重要性更为突出。网络这一新媒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介中受众完全处于被动的局面,网民在网络空间中具有了话语权,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以不同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舆论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由于网络的低门槛性、虚拟性、匿名性、网络监管体制欠完善,网民的素质、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参差不齐等原因,造成了网络舆论的混乱。同时一些网站和群体为了谋取利益,故意散布虚假和具有煽动性质的内容,网民的分辨能力差且易情绪化,他们不加思考的发表观点并参与到争辩之中,使得主流思想弱化,网民成为了被利益群体利用的工具。因而,这就更加需要专业媒体人,发表正确观点引导社会舆论。

 

三 职业记者更能正确把关新闻方向和价值

(一)把握政治方向,坚守人民利益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王沪宁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这条主线,扎实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这可以看出党对思想文化战线的高度重视,也体现出了媒体对政治思想导向把关的重要性。

机器人是没有思想没有信仰的机械程序,无法领悟到党领导人民不断走向复兴的伟大精神、不能体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谛、更不具备社会主流政治价值观,因此无法正确把握新闻稿件的政治方向,一旦出现政治价值观扭曲的新闻经互联网传播将会引发难以估计的后果。

因此,对政治方向进行把关的工作必须由高素质的职业记者来完成。能在媒体任职的职业记者,一般需要经过层层筛选和政治理论测试。大部分的职业记者不仅拥有对社会的感知能力,而且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撰写和审核稿件时,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政治思潮时, 能明辨是非, 对新闻严格把关,把舆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职业记者知道一切新闻工作都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为核心, 正确解读党的方针政策。大力弘扬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观点,严格过滤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

(二)恪守新闻伦理,弘扬社会正气

机器人新闻写作程序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中应用的产物,每个传媒技术都有与之相应的新闻伦理,新闻道德伦理是新闻从业者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行为准则。然而"机器人"不是"人",不能灵活地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具有独立判断能力,无法对新闻道德伦理进行有力的把关,新闻道德伦理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在新闻写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新闻伦理失范的现象。但是职业记者可以分辨是非善恶,以新闻道德为基准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对新闻稿件进行新闻伦理层面上的把关,将一切传播不良信息,败坏社会风气的新闻稿件过滤出去。

比如,在数据收集阶段,机器写作的原理是利用搜索引擎来抓取目标数据,其中有一大部分是用户的社交数据,包括用户评论和转发等追踪数据、用户移动的位置数据、各种目标用户和潜在用户的个人信息、消费偏好、线上行为活动等,在数据抓取和分析过程中,存在着侵犯隐私滥用数据的隐患。其次,在新闻分发阶段将把关的权利让位于机器算法技术,使得低俗的信息充斥着整个互联网络,污染了网络环境。其中典型的案例就是推崇算法技术的今日头条,今日头条多次登载低俗文章,比如"为什么很多贪官的情妇都长得不好看"、"什么是闷骚型女孩?",扭曲了正确的价值观,社会影响十分恶劣。网信办一年4次约谈今日头条,提出严肃评判,并责令其整改。另外,特别是在灾难事件报道中,机器人能够客观呈现出受灾人数、灾害程度等。但是由于机器人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真实情况进行有选择性的描述报道,不能充分考虑当事人的感受,换位思考,尊重受灾者的隐私、情感和人格尊严,所以可能会刺激到受灾者的感官和情绪,造成"二次伤害",违背人道主义精神。

由此可见,新闻伦理的把关工作机器人无法代替职业记者。职业记者有社会良知和对社会道德的感知,能恪守新闻伦理,对一个稿件都认真把关并经过层层审核和筛选。职业记者具有人文关怀,能够合理的把握情感和道德的弹性,把握新闻道德伦理的界限。

(三)核实新闻数据,防止新闻失实

机器写作依托于大数据技术,源头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而输出的弱把关会进一步的影响到新闻的整体真实。如果没有职业记者审核新闻的事实要素,假新闻将会迭出不穷。而且在新媒体环境下,自媒体、社交媒体快速发展,新闻通过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假新闻同样能够以异常的速度在短时间内覆盖整个互联网络,"后真相"时代也为假新闻的裂变传播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对用户甚至是整个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比如,在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社交媒体Facebook就发生了因为将把关让位于算法导致假新闻疯狂传播的事件。有些人认为Facebook利用人工进行信息筛选,人的主观性可能会使筛选之后的言论具有偏向性。迫于舆论的压力,Facebook不得不改变信息筛选过滤的主体,宣布让机器算法技术代替人工来完成信息内容的筛选和把关工作。但是机器算法并没有真正起到把关人的作用,其工作的基本原理是把收集到的用户所有状态数据,包括用户对新闻的点赞、评论和转发的次数等作为筛选审核新闻的依据。某条新闻被点赞、评论和转发的频率决定着它是否能被facebook设定为热门新闻推送给所有用户。但机器算法的信息源包括各种类型的网络媒体,其中不乏有一些为了博取网民眼球获取利益专门发布虚假新闻的网站。所以仅在3天之后,Facebook的热门话题排行榜就出现了支持希拉里的虚假视频。

因此,在机器人写作背景下,职业记者作为"把关人"必须要发挥其把关作用。在新媒体、社交媒体泛滥以及网络监管体系未完善的时代里,对信息源的审核和筛选需要职业记者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新闻敏感,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加强对新闻数据质量的判断,对新闻源头进行严格的把关,进行数据管理和程序的验证,保证源数据真实、可靠、可用。恪守新闻专业主义,把客观事实作为新闻的本源,坚守新闻真实性这条新闻从业者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防止新闻失实,提高媒介公信力,是职业记者在机器写作背景下存在价值的体现。

 

(四)判断新闻价值,合理设置议程

基于算法技术的机器人写作程序,改变了传统议程设置的模式。传统的议题主要是职业记者根据当时的新闻热点、国家宣传部门的纲领、媒体间的议程设置、新闻价值的高低、自身积累的工作经验来进行设置。编辑记者根据新闻价值和媒体定位,统筹整体社会舆论环境进行稿件的筛选。在新闻写作程序出现之后,传统媒体从业者的部分工作将由算法来完成,比如内容筛选和过滤。但是跟人类职业记者相比,写稿机器人不具备大局意识,哪些新闻可以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报道,何时报道最合适,报道之后会产生何种效果,机器人都无法进行判断。

机器算法的工作原理是以目标受众的需求和浏览兴趣为导向,一方面就新闻题材来说,机器人根据用户浏览新闻的足迹为其精准画像,撰写并重复推送符合用户兴趣爱好和生活需求的新闻稿件,长此以往受众就可能会深陷自己所编制的"信息茧房",或者说是产生"回声壁"问题。典型的案例就是今日头条,今日头条的标语"你关注的,才是头条",所以说"你"自己就是"茧房"的铸造者,而"你关注的"即你的兴趣爱好就是你自己的"新闻价值"。当用户长时间接触同类信息时,就会强化自身原有观点和兴趣爱好。同时,仅以用户兴趣作为内容衡量标准很容易为用户造成"很多人都有这种价值取向" 的印象[2]。用户深陷"雷同之海"所以会导致用户的视野无法打开,成为"井底之蛙"。另一方面就新闻价值来说,根据格伯纳提出的"教养理论",新闻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具有社会教化功能。新闻媒体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把受众应该知道的信息准确无误的传达,比如政府制定的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福利政策、国家出台的关于社会纪律的法律条例等等。但是,人工智能新闻生产和推送模式更加关注用户个人的兴趣爱好,没有将受众应该知道却还不知道的信息传达给受众,忽略了更加重要的社会公共利益。所以缺少人工干预的机器写作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价值标准,使大众媒体的公共服务职能受到严重的影响。

所以,职业记者应该恪守新闻专业主义将新闻价值作为筛选审查新闻稿件的标准,传播对国家、社会、群众有价值的新闻。机器人不具备新闻价值判断的能力,所以判断新闻价值,设置议程,引导社会舆论必须由职业新闻从业者来完成,机器人无法代劳。

四 结论

机器人有自身的优势,但其局限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在人工智能媒体时代,职业记者有独特的存在价值,新闻作品需要的是有温度、有情感、有人性的写作,机器人写作的算法和模型再精准,它也无法代替人工干预。

参考文献:

[1]郝雨,李林霞.算法推送:信息私人定制的"个性化" 圈套[J].新闻记者,2017(2).

[2]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王沪宁出席并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01/03/c_1122205994.htm,2018-01-03.

[3]谢萍萍."机器人新闻写作"倒逼全媒体记者提高素养[J].新闻研究导刊,2017,8(5):178.

[4]匡文波.记者会被机器人取代吗[J].新闻与写作,2017(9):59-62.

[5]彭兰.机器与算法的流行时代,人该怎么办[J].新闻与写作,2016(12):25-28.

[6]陈昌凤.人机大战时代,媒体人价值何在[J].新闻与写作,2016(4):45-48.

[7]冉明仙,刘然然,邓利武.机器人写作背景下新闻记者的生存空间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6(20):11-18.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