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7日 星期三

传媒频道: 借中日关系改善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传媒频道
传媒新闻 
借中日关系改善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Apr 18th 2019, 00:00, by 葛建华 天津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进入2018年以来,中日关系处于东北亚大的变局中。全球经济同步复苏,亚洲仍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朝鲜半岛形势出现了积极变化,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委员长访华、韩朝首脑实现会谈、美朝"金特会"在一波三折中如期举行,朝鲜半岛局势由一触即发向积极的方向转圜。但美国特朗普政府推行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高调掀起贸易摩擦,有可能直接破坏全球经济复苏的趋势。美国对日本的钢铝制品加征25%的关税,日本则正式通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国采取报复措施。美国强势的关税保护主义政策所具有的破坏性促使中日韩三国就强化多边自由贸易体制及促进投资自由化达成一致。在此背景下,中日关系持续改善。随着中美两国贸易摩擦的急剧升级,作为美国盟国的日本难以独善其身,中日间业已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短时间内恐难以得到彻底解决,未来仍存在着"乍暖还寒"的可能性。中日关系改善的机遇稍纵即逝,我们应抓住转暖之机,发挥中日民间外交的优势,直指人心,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为建立新型的中日关系夯实基础。

一、中日关系改善进入了新阶段

近两年中日之间进入了改善关系的窗口期。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这样特殊的氛围助推了中日关系"再正常化",由日本"非法购岛"导致的中日关系"小冰河"期逐渐进入"小阳春"。尽管日本在东北亚安全领域长期致力于以遏制中国为目标的日美军事一体化进程,日美以应对"半岛有事、西南方向有事"为背景的联合作战计划仍在加紧推进。但因形势所迫,安倍政府不得不由俯瞰全球外交转向重视和改善邻国关系,提出中日两国"有责任把竞争转为协调",淡化与中国的对立,重视与中国的合作。自2012年经历最困难的时期后,两国关系走出低谷,重回正轨。尽管中日关系向好的磨合过程仍不时出现一些杂音,但双方相向而行的努力正在成为两国关系近期的基本特征。

(一)日本社会开始正视和反思侵略历史

近一年日本媒体不断曝光"731"新闻,除了制作纪录片,经日本民间学者的努力,日本国立公文书馆首次公开了距二战日本投降半年前,"731驻华主力部队"的"留守名薄"。日本电视台播放了一部长约45分钟的《南京大屠杀2——检验历史修正主义》的纪录片。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今年6月份来华期间访问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向死难者献花并默哀。福田成为继海部俊树、村山富市、鸠山由纪夫之后的第四位访问该馆的日本前首相,同时呼吁日本人应该访问该馆并了解历史,向后世广泛告知史实是现代人的责任。这反映出日本社会正在回归理性,以史为鉴,反省过去的侵略历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随着反思的逐渐广泛深入,这将汇成阻止战争再次发生的一股清流。

(二)安倍在台湾问题上表态低调谨慎

台湾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日台以小步慢跑的低调隐蔽方式持续加强双边政治、经济、文化关系。随着中日关系转暖,安倍在台湾问题上表现出了低调谨慎的态度,重申在台湾问题上,日方将继续遵循中日邦交正常化联合声明中确定的原则。李克强总理访日时,安倍提出"按照日中联合声明的规定,仅同台湾保持民间往来"。这一表态,比以往的遵守"一个中国"原则更加具体明确。听其言,观其行。今后随着中日关系的"再正常化",这也将会成为约束日台关系偏轨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重启中日各领域的对话机制

两国陆续开始恢复中断很长时间的政治、外交、经济、政党、议会、海洋事务等多种双边对话机制。主要包括:一是重启始建于1981年中断了九年的政府间文化交流协商会议机制,这是中日之间关系改善的重要风向标。双方签署了中日电影拍摄制作合作协议,为两国电影在双方国家上映创造基础。二是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开始恢复,这是自2010年在北京举行最后一次对话以来的重新启动。三是恢复中日青年军官交流机制,这曾经是中日防务部门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四是恢复海洋事务高级磋商,签署了海空紧急联络机制,设立热线,避免擦枪走火,标示着两国已经进入了共建军事互信的进程。重新恢复这些交流对话机制对促进两国国民的相互理解,增进国民感情,消除互厌情绪,保障中日关系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四)中日关系"新起航",高层互访频繁

习近平主席与安倍首相在国际多边场合会面增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今年5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日本文部科学大臣林芳正率领的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代表团。日方表示两国互为邻国,日中议联愿继承优良传统,为两国关系全面改善贡献力量。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进行时隔七年被称为"新起航""中日关系上了一个新台阶"的访日活动,并于5月9日至11日参加了中断五年之久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会后发表了联合声明,声明对朝鲜半岛的融合氛围日益浓厚给予肯定。在经济上就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加速谈判达成一致,提出"中日韩+X"模式,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同时推动三国在旅游、能源和电商方面的合作,三国携手推动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安倍筹划中的今年10月访华并举行首脑会谈也在推进过程中,高层往来将给中日关系吹起暖风。

 

(五)日本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力度加强,中日两国拟设立官民协议会

中日两国为加强在第三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拟成立"一带一路"官民协议会,日本外务省、经济产业省和经济团体联合会等政府机构和民间团体参加,计划在节能环保、提升产业水平、物流三个领域推进中日民间企业的合作。日本法律界、经济界、学界普遍认为中日关系改善将为两国开展"一带一路"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呼吁日本政府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合作。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特任教授中川十郎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令中国成为推动欧亚大陆贸易、投资、物流等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英国"脱欧"及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将为全球化经济合作带来新机遇,日本应积极加入亚投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实现共赢。日本如果能抓住此次改善的机遇,在"亚投行""一带一路"上拿出实际有效举措,将会推动中日两国走出"政冷经热"的怪圈。

(六)尽管中日在安全领域互信程度不高,仍具有脆弱性,但都着眼未来,思考合作

中日关系的发展,只有遵循"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立场,才能不断巩固两国的政治基础。但这一回归原点的过程中,却始终杂音不断。尽管日本越来越重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但仍存警惕心理,认为是"中国通过经济合作以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工具",日方将在弄清项目内容及资金筹措的信息公开等情况后,谨慎推进合作。在安全领域内,日本仍然以高调行动低调表态的形式推行其防范中国政策,将防卫费用大幅增加到23.97万亿日元,连续五年创历史新高,并允许年均增长0.8%的军事预算。日本还派直升机航母"加贺号"巡航南海以推动"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对冲和牵制中国。同时通过访问东南亚的港口以显示日本自卫队的存在,由此形成定期"南海印度洋长期舰艇派遣机制"。日本还在环太平洋军演中和美国联合进行岸舰导弹演习。此外,日本文部科学省欲在"地理综合"科目中首次写明"竹岛"(韩国称独岛)和"钓鱼岛"为其"固有领土"。历史问题、领土主权纠纷仍高度敏感,互信仍很脆弱。尽管还有"杂音"出现,但中日之间都在探讨随着中日在地区及全球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必要更新视角,思考合作与携手的应有方式"。而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合作共赢思想、新型大国关系思想必将成为中日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中日关系持续改善的原因

中日关系走出了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阶段,逐渐走向平衡和平稳。日本表现出对华改善关系的意愿,其对中国采取和解态度有自身内忧外患的考虑,主要表现在:

(一)美国因素使日本改变对美一边倒政策,对华双面下注

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日美贸易暂入僵局的大背景下,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世界第二和第三经济大国今后的双边关系会如何发展是摆在中日两国面前的难题。国际观察人士北村淳指出,"美国特朗普政府的上台给日本接近中国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安倍政府执政以来奉行对美国一边倒政策,但美国自总统特朗普执政以来,要求盟国承担更多更大责任的"边界"和自由贸易政策究竟何去如从,"美国第一"主导的孤立主义政策以及以此展开的一系列退群举动,让日本充满着纠结和无奈。日本在朝核问题上被边缘化,在对美贸易关系上遇挫,夹在中美两个大国贸易博弈之间使其很难淡然处之。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日本是中国对美增值出口的最大贡献者,由于整个东亚地区在复杂的全球供应链中相互交织,日本经济将受到波及和影响。今后日本的对华政策将会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在经济领域对中国释放一些善意,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考虑盟友美国的感受,在安保、朝核等领域追随美国。这既是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也是其一贯作法。

(二)借力中国经济发展摆脱自身经济发展困境

日本经济近年来一直处于缓慢而又艰难的复苏中,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举措是其经济的最大外部风险源。安倍政府虽然制定了"安倍经济学""一亿总活跃社会"以及"促进更多女性进入职场"等政策,但仍难以改变日本经济内需不振和出口增速放缓等不利局面,无法根本改变日本经济低迷的大趋势,日本借力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其摆脱困境的一个不得不进行的选项。经贸关系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日后,中日经济加强合作的趋势明显。两国经济部门签署了《关于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备忘录》,同意设立跨部门的"推进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工作机制",举办"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这将为两国企业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提供较为完善的制度政策保障和有效的合作平台。日本企业正在寻找"一带一路"商机,着眼于中国和欧洲间铁路运输趟数的增加和扩大对中国内陆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日本企业也将加快铺设物流网和基地的建设。中国政府也给予了日本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2000亿人民币的额度,双方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今年上半年日本对华出口创新高,中国赴日游客爆发式增长,占日本接待外国旅游人数的一半,极大地支撑了日本提出的"观光立国战略"。中国政府的这些善意为日本改善对华关系增强了动力。

 

(三)为挽回下降的支持率,通过改善中日关系争取得分

安倍政府正面临着今年9月份自民党总裁选举是否能第三次当选的问题,"森友学园"问题等一系列丑闻导致安倍内阁支持率下降,安倍强推的"修宪"正面临着很大的阻力。日本经济新闻社最近的舆论调查显示,安倍内阁的支持率降至42%,比上次调查下降了14%。安倍的凝聚力出现下降,其在今年9月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能否连任三届充满着变数,安倍希望通过今年10月访华等其所擅长的外交活动赚到得分。

从日本改善对华关系的原因可知,中日关系发展呈"上扬"趋势,无特殊重大事件这种趋势不大可能发生逆转性改变。尽管中日之间在自由秩序和多边贸易上产生利益共鸣,有关系改善的空间和基础,但这种被动向好仍具脆弱性,还需要夯实基础,将两国关系不断推向正确的轨道。

三、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深化中日关系的源泉和动力在于民间,民间交流的不断深化是确保中日关系在爬坡过坎过程中不至于失速和倒退的关键。在发展中日关系的过程中,针对日本国民最为关心的问题,应借鉴日本树立国家形象的作法,努力将中国塑造成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重点从青年、文化和环保三个方面着力推进。

(一)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是助推中日关系发展的持久动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提出,发展至今逐渐成为中国新的文明观和价值观,这一理念已经载入多项联合国决议。但相对于其他地区,与日本共建进展缓慢,甚至成为一个薄弱环节。中国与日本是搬不走的邻居,与日本一起探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行性研究恰逢其时。随着中日关系的改善,日本也越来越重视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公使片山和之在中华日本学会2018年年会的发言中指出:"中日两国加强合作,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迈进。"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出席此次会议时也回应了中国提出的"推动构筑新型国家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大会主题,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东亚稳定具有指导意义"。为此需要中国的智库、学者、企业家和官员加强与日本各界的沟通交流,进行专题讨论,取得支持和理解,用合作共赢理念回应日本的"中国威胁论"。同时用日本民众易于接受、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借助新媒体思维,通过与日本知名社交媒体"连我"(Line)合作,传播好中国声音,争取由我讲你听,变成我们共同讲、共同建的模式。

(二)扎实做好青少年工作是夯实中日关系的兴奋剂

日本内阁府每年随机选出3000名成年男女对各国好感度进行面谈,并发布"关于外交的舆论调查"。根据近三年的调查显示,日本对华好感度逐年增加。2015年超过八成即85.7%的受访者对中国没有好感,创有史以来的最低值,但73.3%的人认为今后两国关系的发展很重要。随着中日关系回缓,2017年日本对华好感度首次出现增长,但也只有18%的人表示好感,另有36.4%说不清。但值得注意的是,年龄段在20-29岁的年轻人对华好感度最高,达到了7.7%,加上略有好感的23.8%,共计31.5%。分析其中的原因有各种解释,但此项调查给我们的启示是,加强中日两国的青年工作,使其成为夯实中日关系的兴奋剂刻不容缓。中日关系的前途掌握在青年手中,青年代表着中日关系的未来。而在日本,中国留学生成为改善中日关系的生力军。日本政府提出到2020年留学生人数将增加到30万人,来自中国的生源是日本政府实现这一计划的重要保证。据统计,自2012年中日关系恶化后,在日中国留学生(本科及研究生)仍持续增加,以留学东京大学为例,截至 2017年11月1日,东大研究生院的外国留学生总数(包括修士和博士课程)为2764人,而中国大陆留学生已达到1471人,超过53%。日本的其他大学中也出现了这种趋势。为此应重点做好两国青年工作,使其成为中日关系持久和平的主力。适时考虑成立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的多项基金项目,鼓励中日青年共同申报研究课题,资助他们深入实际、田野调查,加深两国青年对彼此国情和现状的了解。也可在日本高校设立创业基金,鼓励两国青年共同创业,以此培养他们的创业热情,在创业创新过程中培养互惠和互敬精神。同时举办形式多样的"模联"会议、辩论大赛、征文比赛等,在辩论互动中增进了解、凝聚共识。

 

(三)"以文促情"是确保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粘合剂

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联合调查机构凯度华通明略共同完成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是6.5分,中餐、中医药、中国高铁等中国文化与科技元素成为国家形象的亮点。而英国广播公司委托"环球扫描"做的调查也给予了印证。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国家形象逐年稳步回升,2017年中国全球排名第七。与此同时,日本却由2012年的第一名下降到第三名。针对中日之间在国家形象上的此消彼长,围绕"促进国际理解"这一主题,中国在国家形象设计上应更加具有主动性和进取性。应将特色文化介绍作为加强对日传播的重点,重视新媒体的作用,通过文化、历史、社会、家庭等灵活多样的软性方式,全方位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的古典文学在深化对日交流中占据重要位置。笔者的一些日本同学和朋友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熟悉和热爱程度超出了想象,有的同学会背《唐诗三百首》,有的同学喜欢《水浒传》,可以如数家珍地说出书中108将的名字和特点。而中国的创新模式(如"新四大发明")则成为深化民间交流的后起之秀。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模式走进日本,中国的共享单车ofo进驻日本,以及中国的移动支付方式、电子商务、网购等,都改变了多数日本人仍认为中国代表"贫穷和山寨"的刻板印象。如发源于中国的本土短视频"抖音"国际版"Tik Tok"自去年下半年登陆日本至今,一直处于APP下载量的前三名。"Tik Tok"将网上流行元素做成主题让用户参与,再将有创意的用户视频反推成为主题模仿。用户几分钟就可拍出轻松愉快的个性化大片,用软件自带的剪辑功能进行编辑上传到网上,获得好评和点击量,这成为引领中日青年文化创新的新模式。日本年轻人正在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中国的发展,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两国青年在参与感和创意中拉近了彼此在文化和心理上的距离。

(四)以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负责任环保大国形象是促进中日关系的助燃剂

国家形象与国际责任息息相关。特朗普执政以来打着"让美国再次伟大"和"美国第一"的口号,以美国利益优先为借口,屡屡退群。在"美国优先"理念支配下,特朗普政府动作频频,将国际责任当成一种负担,致使全球对美国好感度下降,国家形象受到损伤。与此同时,美国还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商品加征关税。对于中美目前的贸易摩擦,中国在积极应对的同时还要稳住周边。在日本最为关心和引以为豪的节能环保问题上,中国以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负责任的环保大国形象,开展环境外交,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尝试与日本共建"环境共同体"。中日政治关系阴晴不定,但环保方面的合作一直没有中断,特别是中日民间绿化合作,累计造林逾100万亩,已经成为中日合作的典范。日本的环保技术和实践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日本也将环境合作作为其发挥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对建设清洁美丽的中国充满着期待,并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写入宪法。中国巨大的环保市场,使中日之间的合作充满希望。

中日两国关系具有复杂性,未来的发展仍然具有不确定性。但两国应探讨一些新的方法和途径,发展两国关系。"尽管有各种艰难险阻,船只亦能前行,往来亦可持续。"这需要中日两国以更加宽阔的视野,超越双边关系,"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明智地超越困境,并肩合作找出前进的道路,扎扎实实奠定好地理上和文化上皆是'命运共同体'的日本和中国的互助合作基础,进而为世界做出有长远效益的贡献"。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