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7日 星期三

传媒频道: 对外讲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

传媒频道
传媒新闻 
对外讲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
Apr 18th 2019, 00:00, by 彭修彬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办公厅副主任

当前,在"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对比下,世界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希望探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秘诀"。被视作"中共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精华"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已经陆续译为20多个语种,发行660万册;第二卷发行突破1300万册,热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发行量的新纪录。对外讲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不仅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新时代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而且对提升中国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一、做法与实践

(一)领导人亲自担当治国理政故事宣讲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归根到底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长期身体力行在各种场合讲述中共治国理政的故事。据统计,党的十八大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对外发表各类讲话和署名文章约160篇。在阐述外交政策的同时,治国理政始终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内容,中国梦、深化改革、生态文明、创新发展、从严治党、新常态、"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等是其中高频出现的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善于把握和运用传播规律,从双边会见时深入浅出地畅谈治国理政之道到海外演讲时声情并茂地讲述梁家河的巨大变迁,一系列亲自垂范效果显著、影响巨大。同时,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积极利用各种场合讲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在国际舞台唱响了新时代的"中共好声音"。

(二)定期派宣介团赴海外解读中国共产党的大政方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是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的场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中共中央全会都对国家大政方针作出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共中央全会都就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研究和部署,比如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中全会研究"十三五"规划、六中全会研究全面从严治党,国际舆论高度关注。为回应国际社会关切,我们党于历次会后均派对外宣介团赴国外宣讲,主宣讲人都是来自中央部委、地方、高校等各领域的领导和专家学者。比如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不久,我们党组织近30批十九大精神宣介团组赴近80个重点国家和地区开展宣介,所到之处均引起热烈反响,听众有的提前打印好十九大报告英文版,有的冒着风雪驱车赶来,宣讲现场讨论热烈、气氛友好,达到了很好的对外传播效果。

(三)接待外国政党代表团赴地方考察,零距离感受中共治国理政新实践、新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从最基层一步步成长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主要是在长期的地方基层工作期间形成的。要真正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就必须深入基层、亲身体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政党代表团访华期间主动要求去地方参观考察,特别是强烈要求去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过的陕西、河北、福建、浙江等地访问。今年老挝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非正式访华期间,专程造访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首倡地——湘西十八洞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理念和为民情怀深表赞叹。乌拉圭广泛阵线主席哈维尔·米兰达在考察云南怒江山区扶贫攻坚工作后感叹:"中国共产党真了不起,我要是中国人,也要入党!"除了参观考察外,我们党还主动邀请外国政党政要列席地方市县级党委常委会会议,让他们了解民主集中制在基层如何贯彻,重大决策如何高质高效地制定,"群众路线""三严三实"如何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如何实现,亲身体会中共成功背后的制度秘诀。

(四)地方省委宣介会提供了解中共成功秘诀的地方视角。地方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前沿,地方怎么贯彻落实中央的大政方针,怎么因地制宜地实现发展都受到了外界高度关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中联部面向世界各国政党、驻华使节,举办了五场"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地方党委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在地方的实践。其中,既有地方省委书记亲自畅谈经历、分享经验的主宣介会,也有基层干部、一线群众、有关专家参与的分专题研讨会。主题从"精准扶贫"到"全面从严治党"再到"绿色发展""创新驱动",都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介会座无虚席、反响强烈,与会外方嘉宾的发言也令人印象深刻,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

(五)以"政党+"模式搭建分享中共故事的国际平台。根据中联部数据,当前中共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经常性联系。"党政并蓄、朝野相济、官民兼容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不仅是我党在国际社会广交朋友的重要渠道,还是对外分享中共治国理政故事的国际平台"。中联部利用政党资源,创造性地将"政党+"模式用于讲好治国理政故事。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不久,首次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举行,来自120多个国家的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主旨讲话,来自中央纪委、中组部、中央政研室、中央党校等十几家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各个领域对中共执政经验进行全面深入解读,使国外受众更加了解复杂多元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此外,金砖国家政党、智库和民间社会组织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也都是"政党+"模式的成功之作。不久前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专题会议更实现了"1+N"的"政党+"新模式——以高层对话会平台为主干,同步举办四场主题聚焦、各有侧重的主题会议,一系列创新尝试令外方赞叹,"中共是最会讲故事的党"。

 

二、经验和启示

(一)"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现从"耳边中国"到"眼前中国"的具象化传播。当前,不光外国普通民众,一些精英对中共仍然存在偏见和误解。问题根源在于既缺乏权威的一手信息,也缺乏亲自感知中国和中共的机会。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增加信息供给,使抽象的中国具象起来就成为对外传播的迫切要求。从"引进来"看,每年大量外国政党代表团访华,几乎每一天都有中共的国际朋友走进国门。通过与中共党员面对面交流,对中共治国理政实践的考察,中共再也不是臆想的"东方传说",而是真实立体的正面群像。从"走出去"看,不仅有党和政府的高层代表团,也有代表民间声音的各领域代表团出国交流。通过这种"串门式"交流互动,海外受众可以亲自体验感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成功免去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损耗偏差。

(二)"聚焦重点"和"辐射大众"相结合,坚持分众化和差异化的精准传播。在现代传播格局下,受众日益多元化、个性化,能否准确把握传播的主要受众,将信息精准地投放到目标群体直接决定了传播的效果。只有将"聚焦重点"和"辐射大众"有机结合,加强分层设计、定向直供,才能使我们的声音传得更准更广。在"聚焦重点"上,作为负责党的对外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中联部长期将外国政党政要这一"关键少数"作为对外传播受众主体,针对其主要关切,重点介绍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中共治国理政经验。在"辐射大众"上,一方面,通过政党政要对大众进行"二次传播"起到辐射效应;另一方面,依托"政党+"模式广邀外国智库、社会组织、普通民众共同参与,实现最大程度的传播覆盖。

(三)"宏大叙事"和"微观视角"相结合,进行有深度和有温度的全景式传播。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涵盖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在这些博大精深的思想实践背后,还有无数普通共产党员的鲜活故事。在对外传播时,泛泛而谈大政方针容易造成受众的疏离感,只注重感性体验又容易造成关键信息的分散模糊。因此二者结合才能呈现出兼具深度和温度的完整效果。一方面,通过权威声音对中共治国理政的政策理念进行阐释,帮助受众建立起整体认知框架。另一方面,对普通党员干部的故事进行微观切入,以小人物透视大时代,以小变化折射大变革,以小事件揭示大趋势,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和打动外国受众,在共通的情感层面达成共情共鸣。

(四)"独家供给"和"复调传播"相结合,打造多角色协同参与的全方位传播。在现代传播体系中,传播主体越来越多,传播的话语权逐渐从官方向民间分散转移,不同主体在传播效能上各有千秋。除了党政部门和主流媒体的"主旋律",还需要舆论领袖、自媒体甚至海外媒体的共同参与。将前者的权威和后者的灵活有机结合,在传播中加强协调互补,从而提升传播效果。比如,配合"十三五"规划出台神曲《十三五之歌》、十九大新闻中心首设融媒体访谈室,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效果。

(五)"政党外交"和"对外传播"相结合,激发共振共鸣的叠加传播效应。近年来,政党外交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不仅在国际舞台越来越活跃,发挥的综合效应也越来越大。政党外交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对外讲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举办宣介会、吹风会、研讨会,派团组海外宣讲,邀请外宾来华参访都已经成为政党外交的常态化传播手段。从用新媒体手段为重大会议预热,到用网络直播实时报道党际交往活动,再到经常邀请访华外宾举办讲座、接受访谈、发表文章,可以说,主动传播的意识已经融入到政党外交的每一个环节。政治议程与政治传播二者密切配合,共同聚焦"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故事"这一宏大主题,从而实现"1+1>2"的叠加效果。

 

三、探讨与建议

尽管我国对外传播从体制机制到效果反馈都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但在话语体系、传播技巧、技术手段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国际舆论"西强东弱"的格局并未改变,中国常常面对"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传播困境。结合时代背景和实践经验,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讲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

(一)坚持"以文化人",着力消弭对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在对外传播时,要重点讲透中共治国理政的文化内涵,做好与之相关的核心理念传播,比如天下为公、和而不同、以民为本、大同世界等。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风俗各有差异,在对外讲述治国理政故事时,不可避免会出现"文化折扣"。要减少这种折扣,一是要更加注重人类共通的经验与思维,遵循共通的价值情感,寻找文化共性,激发人性共鸣。二是要用外方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进行阐述,努力做到"中国故事,世界表达"。三是要善于用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小故事进行"感性传播",逐渐让国际受众态度软化、观点变化、立场转化,实现"以文化人"。

(二)聚焦核心受众,面向全球政党精准讲述治国理政故事。作为决策的源头、民意的代表和舆论的引导者,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高度重视政党这一特殊受众,尤其要注意传播模式上的"因党施策""因国施策",要找准受众关切点,主动设置与之契合的议题。对发达国家政党,要多讲相互尊重、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对发展中国家政党,要多讲党的建设、精准扶贫、"三严三实"等;对周边国家政党,要多讲正确义利观、"一带一路"倡议、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等。具体到一个政党则要尤其重视对青年领导人的个性化传播,针对其容易吸收新鲜事物、可塑性强的特点,侧重讲述具有励志色彩、创新思维的理念。

(三)秉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在互学互鉴中实现治国理政故事传播效果最大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要"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这对面向外国政党讲述治国理政故事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西方国家炒作中国"锐实力""渗透论"的消极言论,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着力寻求东西方最大公约数,寻找共性、化解分歧。面向发展中国家传播时,则也要避免"老大哥"式的高高在上,以谦虚包容的态度进行交流,在充分考虑受众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受众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最终实现有来有往、有教有学的良性循环。

(四)优化信息供给,把握讲好治国理政故事的主动权。"在国际传播中,谁最先进行了'议题设置',谁就在话语权争夺中占有了先机,就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方向引导国际舆论。"近年来,越是中方进行信息高效供给的领域,负面舆情就越少,正面舆情就越多,比如"新常态"和"反腐"都是成功的传播案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结构性供给侧改革中蕴含的"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理念同样适用于对外传播。一是要高度重视信息供给的质量,切忌大而空,力求短实新。二是要采用合适的传播策略,分阶段、有步骤地对热点议题施加影响、进行引导,主动塑造良性舆论氛围。三是要结合瞬息万变的网络舆情,及时调整信息供给的角度和侧重,进行动态化的议程设置。

(五)创新融合,激发讲好治国理政故事的聚合效应。"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受众的年轻化和多元化要求讲故事的载体和形式都要与时俱进。一是要更加注重传播形态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借力脸书、优兔、推特等社交媒体,开设信息发布平台,丰富传播形态,有步骤地提升讲故事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培育受众群体。二是积极探索"轻传播",不断创新表达方式,积极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用外方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讲述治国理政故事。三是着眼未来,探索运用富有创意并制作精良的短视频、H5动画、虚拟现实等新颖方式吸引更多年轻受众关注。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