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4日 星期四

传媒频道: 从“三个变与不变”看《报章里的改革史》

传媒频道
传媒新闻 
从"三个变与不变"看《报章里的改革史》
Apr 4th 2019, 00:00, by 崔士鑫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人们从各种角度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包括各类出版物。但读到刘昆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报章里的改革史》,仍然感到非常欣喜,作为一名报人,更是倍感亲切。

  重温历史对审视现实、谋划未来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我们的先辈强调"鉴往而知来"。西哲也有言:"历史孕育着真理,它能和时间相抗衡,把佚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而报纸,就是保存历史、探究历史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作为"新闻纸"的报章,记录的往往是最能反映时代观念激荡和社会变迁的典型事件与人物,凝聚历史精华,彰显时代印记。时代虽已消逝,但报章上的记录,就是时代留下的长长的影子,是历史的延长线。今天的我们,站在这条延长线上去回顾、去思考,尤其是像《文摘报》专栏"旧报新读"这样深入挖掘,就更能读懂、看清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与不变、传统报章的变与不变,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社会变革的脉搏和报业发展的规律,思考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更好地谋划未来的改革发展。

  读懂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与不变

  "你如今看见的日常,来得并不寻常",印在《报章里的改革史》扉页上的这句话,可以说很有情怀,也非常准确地概括了通读全书后给人的整体感受。

  改革开放四十年波涛汹涌,涤荡了多少固有传统、陈旧观念和僵化体制,才形成了今天聚焦发展、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四十年中,几乎每一次观念和体制上的突破,都充满着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形成了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个新闻事件。《报章里的改革史》所精心撷取的"旧报"篇章,都是反映风云际会、影响深远的重大新闻事件的力作,虽然篇目不多,却极具典型性地连缀起四十年重大变化的脉络。同时与之相应的"新读",连接起今天与昨天,又对曾经影响时代走向的新闻报道做了更为充分的解读。

  比如,反映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的"小岗大包干"与《莫把"开头"当"过头"》;政治变革方面的"解决知识分子入党难""韩琨事件"与人才兼职及人才流动、"六安农校事件"与《就是要彻底否定"文革"》;文化与意识形态变革方面的"李谷一与《乡恋》""崔健与《一无所有》"以及朦胧诗;社会变化方面的"集市贸易存废之争"与后来颇有争议的"少年班"等等。更不用说开解放思想之风的"真理标准讨论"以及与"姓社姓资"有关的"关广梅现象"等。每一起事件的"旧报",都让人感受到变迁的不易、变化发生的历史逻辑。这对于今天个别地方的改革停滞、个别人的思想回潮,都是很好的"清醒药"与"解毒剂"。

  当然这四十年也有不少至今未变、也不应改变的事物,比如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对正义的坚守、青年人对人生道路的思考。比如屠呦呦、陈景润、王选以及蒋筑英等,他们的精神后继有人。而杨小民杀人案中媒体的作用,则让人想起聂树斌案平反的艰难。一方面,我们为记者的铁肩担道义点赞;另一方面,也感受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仍然任重道远。

  读懂传统报章四十年的变与不变

  新闻媒体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记录者、报道者,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参与者、推动者。读《报章里的改革史》不难发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新闻媒体同样也有许多的变与不变。

  "旧报新读",这一"旧"一"新"的文章本身变化就很大。同一事件、同一人物,标题风格迥然不同,表述方式更有差异。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与报道对象的时空间隔以及报道目的的不同,更反映了四十年间新闻观念与新闻实践的深刻变化。比如"旧报"描写人物,比较注重完美性,有时甚至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专门加上如何与对立面"斗争"的内容,以弥补人物斗争性的"不足"。而"新读"语言平实,更注重讲述人性化的一面,在标题制作上,也照顾到了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

  尽管有以往时代的印记,但这些由《文摘报》精心选出的、反映改革开放四十年重大事件与人物的精品力作,在今天仍有许多传统和精神值得我们新闻人认真学习、虚心揣摩、虔敬坚持。1978年6月17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出的《治疟新药"青蒿素"研制成功》和翌日刊出的长篇通讯《深入宝库采明珠——记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制历程》,不得不让人赞叹改革开放初期新闻人的新闻敏感性,以及深厚的采访功力和劲道有力的笔下功夫。记者在采访中抓住了一个事关试验成败的细节:时任实习研究员的屠呦呦通过发掘祖国医学宝库,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的一段话得到启发,进而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取得了摘下诺贝尔奖桂冠的重大科研成果。

  人们都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句话让许多新闻人引以为傲,但实际情况却是不少新闻沉入了历史,从此便湮没无声。新闻是"易碎品""速朽品",是不少新闻人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如果多年以后,写出的新闻作品还可以被提起、被关注、被品味,那才是一位新闻人最为欣慰和自豪的事情。通过"旧报新读",我们可以从那些变与不变中,体味出哪些新闻承载着历史规律,哪些是历经变迁而保持不变的优良传统。

  找回报纸的价值:探索纸媒在新媒体时代的变与不变

  新媒体时代,如何摆脱困境、找回自身价值,是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人民网曾与研究部一起,做了一档视频节目,最初叫《历史上今天的人民日报》,后来改名为《国家日历》。节目通过读旧报、说新闻的方式,连接历史与现实,挖掘旧报中的新闻价值,提升报纸在新媒体时代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虽然这档节目仅做了一年,但却是我们利用互联网直接展示和找回报纸价值的初步尝试。

  这次读到《报章里的改革史》,又给了我们许多新的启发。纸媒要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下去,找回并凸显自身价值,也要努力平衡好变与不变。

  新媒体时代,纸媒在新闻时效性上已经失去了优势,抢新闻已无可能,再想同改革开放初期乃至前互联网时代那样,不声不响刊发独家大新闻,已经越来越难。因此,纸媒的发力点应该越来越多地转向新闻的深度,见人之所未见,让更多人感受到报纸独有的内容厚重感与思想深刻性。这里的新闻,"对于读者来说,未知而欲知的事实的信息就是新闻,包括历史上的旧人旧事"。实际上,不少新媒体就是靠对旧人旧事的不同解读而风靡网络的,比如知乎、悟空问答等。这说明在信息冗余的新媒体时代,人们更看重看待事物的视角。

  这是一种变化,但对报纸来说,这种变化本应是报纸在内容深耕方面的优势,只是目前报纸的这一优势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有所消减。现在,借助新兴媒体的传播渠道和平台,报纸上的内容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竞争的关键便是看谁能生产出优质内容。所以说,媒体融合,融到深处回归内容。在新闻的众多表现方式中,文字是最简洁、最清晰、最耐人寻味和最具精神升华力的。所以,纸媒特别是党报,要利用好自身的政治资源、权威地位、专业队伍、运行机制等优势,在做好更多原创新闻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内容的深加工,赋予内容更多的情感、思想与知识等价值,以写历史的虔敬感书写新闻,留下更多无愧于改革开放大时代的新闻精品、历史篇章。

  (作者: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

  责编/魏艳华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