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8日 星期四

传媒频道: “智媒” 时代新闻业态的再造与重构

传媒频道
传媒新闻 
"智媒" 时代新闻业态的再造与重构
Mar 28th 2019, 00:00, by 梅晓敏 吴晨倩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新闻媒体的生态版图不断被改写。智能技术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新闻信息采集、内容生成、新闻的呈现和分发等生产环节,为传统媒体行业开辟出了一条新的路径,引发了新闻生产业态的巨大变革与重构,一个全新的"智媒"时代已经来临。

  "智媒"时代 新闻生产 新闻叙事 重构

  在技术浪潮的影响下,无人机拍摄、机器新闻写作、VR"沉浸"式报道、算法推荐等智能技术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新闻信息采集、内容生成、新闻的呈现和分发等新闻生产环节,引发了新闻生产业态的巨大变革和重构。传感器技术变革信息的采集方式,机器人写稿改造新闻内容的制造环节,VR/AR技术重新定义信息的呈现方式,智能算法推荐创新新闻内容的分发环节。这些都预示着智能化将彻底颠覆和重构以报纸、杂志为载体的传统新闻生产模式和机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认为,各种新技术在推动新闻生产智能化的同时,将推动新一轮媒体生态的重构,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媒介创新的核心逻辑,一个全新的媒体智能化的"智媒"时代已经来临。

  "智媒"时代新闻生产的全线智能化

  以往,新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由新闻从业者把关,这个过程是一个单向度的线性流程。而智能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这种单一向度的流程,使得内容生产变为交互多向,新闻生产呈现出全线智能化趋势。

  新闻采集智能化。传统的新闻采编过程将文字、图片、视频等作为基本资料,通过记者、编辑进行收集整理,最后以稿件、摄影作品、音视频作品的形式呈现。在这样的新闻生产过程中,存在效率低下、体验差等问题,再加上新闻的价值判断主要依赖记者编辑个人的主观敏感度和经验水平来界定,导致新闻客观性差、新闻来源少。

  智能技术下的新闻内容生产则依托大数据技术、地理定位技术、体感技术等新科技扩充新闻源的取材范围,新闻采编也因此具有更多的可能性。通过无人机、航拍器、泛在的摄像头搜集视频素材,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采集数据,并捕捉公众对新闻事件的观点、关切度、反馈、情绪等,智能技术实现了更快捷且范围更广的信息采集。

  如,《华盛顿邮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设计的聊天机器人Feels Bot,在2017年美国大选前30天推出,在Facebook上以简单的调查形式收集用户的情感偏向信息,并在第二天生成具有趣味性的可视化报告。这一新闻产品融合了公民新闻的思路和可视化手段,将网民泛在的情感信息进行有机整合,挖掘出其潜在的新闻价值,实现了对新闻来源的扩充。

  近年来,无人机航拍技术逐步成熟和普及,新闻报道领域对这项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无人机+新闻"模式已成为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一把利剑。今年10月23号,很多媒体使用无人机和直升机实时播报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盛况,从空中视角俯瞰港珠澳大桥,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中国建造的世界之最。与此同时,无人机采集了大量珍贵的4K影像,为世人展现宏伟壮观的世界奇迹,给人以震撼的视觉享受。

  当前,无人机在纪录片制作、灾难报道、突发性事件直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增强视觉效果和时效性方面亦难以替代。这一切的变革与突破,都得益于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传感器作为获取新闻的一种智能化手段,以其强大的数据采集能力不断丰富和扩充新闻信息来源,在帮助新闻从业者快速有效收集海量信息的同时,提升了新闻生产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新闻制作智能化。传统的新闻制作流程主要由几个阶段构成,即选题、采访、写作、编辑、排版、出稿。随着自动化新闻的发展,新闻AI(新闻机器人)对新闻内容的生产制作进行了再造和重构,省去了需要人力完成的中间环节,简化了新闻制作流程,带来了高产量、高效率的新闻生产。

  目前,机器人写稿在国外新闻业已相当普遍。2018年,谷歌投资新闻协会通讯社(PA),开发了AI协助写作新闻功能。借助这项技术,PA通讯社为英国和爱尔兰地区媒体提供了由机器人生产的3万条本地新闻。2017年,《华盛顿邮报》使用自己的写稿机器人生产了多达850篇的新闻报道。国内主流媒体对新闻机器人的运用也十分广泛,如新华社的"快笔小新"、今日头条的"xiaomingbot"、百度的"writing-bots"等。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xiaomingbot"做到了2秒完成一篇新闻稿件。

  运用"智媒"技术,不仅能完成图文制作,也能独立剪辑视频。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社"媒体大脑"从5亿网页中梳理出两会舆情热词,生产发布了全球首条关于两会内容的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这条视频由"媒体大脑"自动抓取并分析数据,自动生成可视化图表、自动剪辑视频、自动语音合成,实现了新闻生产的全线智能化。

  机器人记者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全天候的信息采集、生产和发布,大大缩短了新闻生产所需的时间,极大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同时,机器化新闻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人工智能进入新闻制作环节,不仅带来生产效率和准确性的提升,也意味着将新闻从业者从繁琐的资料整理和数据中解放出来,转而生产更具创造性的深度内容或进行更多媒介形态的探索。

  内容分发智能化。既往的新闻内容生产主要是基于传播主体对接收主体相对单向的内容传输,新闻工作者必须考虑用户的喜好。但在新技术环境下,传受主体之间的互动形式发生了变化,新闻分发平台继而被颠覆重构。"智媒"时代出现了很多新类型的新闻分发平台。新闻分发也呈现出了两种趋向:一是社交化,即收受主体的社交网络成为信息流动的渠道,也成为信息过滤的一种机制;二是个性化,即用户偏好成为信息分发的基本依据。

  目前,智能技术在内容分发领域的应用,一是对受众进行精准的内容推送,二是为有信息需求的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聊天机器人。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资讯,人的选择精力、接受能力和注意力有限,很容易湮没在碎片信息的洪流之中。在新闻日趋"扁平化"和信息冗余的今天,如何吸引读者注意,成为新闻媒体竞相关注的焦点。为此,算法新闻应运而生。

  算法新闻分发是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基础,通过采集用户行为数据,比如阅读记录、搜索历史、转发及评论的特征,分析、推测用户对内容的偏好和潜在需求,自动抽取、整合、编排信息,最后实现个性化内容的推荐。

  "今日头条"是国内对于新闻推送形式进行重构的初步尝试者。主要是借助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算法等技术手段,记录新闻客户端的使用行为和阅读行为,从而精准描摹用户画像,通过信息匹配为用户推送个性化信息,满足用户获取新闻信息的诉求。如今众多的新闻客户端都采用算法来推送新闻,以此来增强用户使用黏性,扩大自身影响力。

  算法技术在新闻内容分发上实现了定制化、个性化信息阅读,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打破了以往媒体传统的稿件筛选模式,实现了"千人千面"的内容分发机制。同时,算法新闻分发不仅改善了用户的阅读体验,也大大增强了传播的针对性和用户的黏性。

  另一种是利用聊天平台进行的新闻分发。美国的Rappler开发了一款基于Facebook平台的聊天机器人,用户可以提问或键入关键词,搜索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

  新华社客户端上的聊天机器人"小新",以模仿手机即时通讯的界面形式,让用户通过发送指令信息获得相关新闻资讯。新闻传播主体和新闻收受主体之间以对话的形式达成信息互通,更像是通过手机交流,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内容传达形式。

  "智媒"时代新闻叙事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智媒"时代,媒介技术的革新不仅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与传播格局,也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新闻叙事模式。

  随着移动端的普及,读者的阅读习惯产生了很大变化,新闻产品在叙事风格、操作手法以及产品形态上更需要符合移动端用户体验。新闻由原来的单向传播、媒介依赖传播,向实时、融合、交互、社交化方向发展。新闻叙事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也完成了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转型。新闻叙事虽仍以文本为依托,但已突破了原来的文本范畴,向多元和全媒体方向深度发展。

  传统新闻叙事的典型模式是倒金字塔结构。这种模式的特征是按照信息的重要性而非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新闻叙事,而"智媒"时代的新闻叙事在叙事主体、叙事话语和叙事接受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曾庆香教授将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归纳为蜂巢型、菱形和砖石型三种模式。 蜂巢型叙事模式是指通过无数的碎片堆积成的一个新闻报道;菱形叙事模式是利用新媒体时效性的特征,通过简讯、反应(结果)、事件、背景、延伸报道、评述、互动等完成对事件的追踪报道;钻石型新闻叙事则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通过采纳各种媒体元素对事件进行更加完整、深刻、多维的报道。

  此外,传统新闻的叙事方式往往是对采集来的各种"叙述"或事实文本进行有逻辑的意义关联,依靠文字描述来完成叙事。而"智媒"时代的新闻叙事主要通过视频、图表或其他视觉化的形式来实现叙事。可视化成为"智媒"时代数据新闻的主要呈现形式,简洁、形象、交互式的可视化效果图成为新闻叙事的新型语言,文字成了效果图与VR呈现的补充,去文本化成为"智媒"时代新闻叙事的显著特征。

  "智媒"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能力再造

  人工智能进入新闻业界,不仅对新闻生产有重大变革,对新闻工作者也是一次考验。新技术迫使记者编辑重新审视自己的技能。新闻记者在面对自动化新闻内容时,应注重分析技巧、个性化和创造力,而不只是强调真实性、客观性、简化性和速度。人工智能将新闻工作者从收集、分析、筛选、发布的复杂化新闻生产过程解放出来的同时,信息呈现以及挖掘数据信息背后的新闻价值则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数据信息本身不具有新闻价值,也缺乏必要的创造性思考和人情味,而如何让信息内容更具逻辑性、更有人情味、更富创造性,从而让生产出的新闻产品体现新闻价值,是"智媒"时代新闻工作者需要承担的职责。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所言,具有创新能力的记者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强者。

  人工智能对新闻从业者来说是一种辅助,它帮助人类处理数据,将新闻工作者从复杂、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新闻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投身于更具有创造力和价值的工作中,尤其在调查性新闻报道、新闻特稿、非虚构写作等领域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智能时代,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和冲击,新闻工作者除了需具备传统的人文修养、文字表达及视觉呈现的专业知识外,在数据分析与挖掘等方面的能力也需相应提高。还应注重发挥人在情感和理性思考方面的优势,借助技术手段呈现更具有社会意识、人文关怀的新闻作品,真正在"智媒"时代实现价值的"向上升级"。

  结 语

  "智媒"时代是媒介融合和媒体转型升级继续深化的产物。智能技术的介入促进了传媒领域从信息采集、生产到分发手段的升级,消融了新闻业态边界,重构了新闻媒体行业格局。媒介生态急速变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科技以及媒介消费新方式,正在驱动着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不断革新,无论是BBC的全媒体战略、CNN建立的新媒体一体化整合营销战略,还是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浙江集团的"媒立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成为媒介融合与发展的新引擎,媒介融合以及新闻业态的颠覆性重构已成为不可逆的历史潮流。

  (作者梅晓敏系福建通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吴晨倩系该社编辑)

  注释:

  ①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11期。

  ②彭兰:《更好的新闻业还是更坏的新闻业?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的新挑战》,《中国出版》2017年第24期。

  ③曾庆香:《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模式》,《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1期。

  ④匡文波:《人工智能会取代记者吗?》,《新闻论坛》2017年第1期。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