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网络"精准画像"让人恐惧 Mar 29th 2019, 00:00, by 杨京 日前,有媒体测试称,用微信进行文字聊天后,微信"精选"推荐的公号文章中的广告内容与聊天内容密切相关,疑似被精确推送广告。微信方面则回应称,并未检测用户聊天记录,但用户的点击行为可能会影响相关资讯的呈现。 无独有偶,最近也有媒体针对"APP偷听用户"的问题进行了实验。据称经过模拟实验后,结果出现相关推荐的概率高达60%-70%。尽管未能证实手机APP通过窃听的方式获得用户隐私,但这一实验本身和结果同样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尽管对于局外人来说,要通过实验取得"实锤"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一系列实验下来,却出现了一个更值得思考的事实: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它们仅仅通过对用户使用网络习惯和痕迹进行大数据分析,对用户特征的判断和识别已经足够精准。 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它们能够根据购物记录,判断出用户的身高体重、三围鞋码、消费水平,甚至可以根据退换货的频率,判断出此人的性格是完美主义还是随性佛系;外卖平台,早就可以针对用户的饮食口味,作出精准的推荐;打车软件,则对你的上下班时间、工作地点和家庭住址了然于胸……度假爱去欧洲还是日韩,阅读爱看网络小说还是经典名著。互联网对你的了解,或许超过了你身边的亲友。 在这个网络触角早已遍及各处的时代,谈论"保留隐私"都已落伍。更何况,在上面提到的事例中,互联网企业所掌握的信息也谈不上"窃取"。恰恰相反,在很多时候正是用户主动提供了关于自己的各种信息。我们以为我们是互联网的掌握者和使用者,其实我们的生活早已经被它所掌握。 当然,从理论上看,用户放弃的隐私越多,越有可能得到称心如意的服务,但事实上,无孔不入的网络巨头们并没有留给我们多少选择的空间。当海量信息被掌握在少数巨头手中时,潜在的风险就是不言而喻的。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